閆敏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把通過閱讀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作為目標之一。本文以抓住課題、關鍵字詞、插圖、朗讀和續寫五個方面為路徑,在充分利用教材和調動學生感官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關鍵詞:閱讀教學;培養;想象力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總體目標與內容中指出:語文學習要培養學生“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語文。”[1]從此內容可知,通過語文課程教學,老師要充分挖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其中想象力的培養既是課程學習的效果,也是開掘創造潛能的前提。低年級學生對生活中的人和事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強,形象思維占優勢,是培養想象力的最佳時期。同時,低年級語文教材語言生動,充滿童趣,蘊含著極大的想象和創造的空間。因此,針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我在閱讀教學中進行了以下探索和實踐研究。
一、抓住課題,引發猜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題是文章的眼睛,是揭示文章主旨的關鍵性語句。每次學習新課之前,讓學生看著課題猜想,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讓學生感受到想象的快樂。如《紙船和風箏》一課,在導入新課時,教師可一邊描述一邊貼畫:“從前有一座山(出示‘山),松鼠住在山頂(出示‘松鼠),小熊住在山腳(出示‘小熊)……,”剪貼畫隨著教師的描述逐一出現,組成了一幅圖畫,讓學生去猜想故事發生的場景。雖然圖畫簡單,但在教師的語言描繪和眼前畫面的協同作用下,學生腦海里能想象出更美更生動的場景。
二、抓住關鍵字詞,進行擴想,豐富閱讀的內涵
理解重點字詞是學生理解文本的重要途徑。字詞是理解文章的通道,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有幾處點睛之筆。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抓住關鍵的擬態詞①生發開去,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加快加深理解文章的意思。如《荷葉圓圓》一課,“小水珠躺在荷葉上”“小蜻蜓立在荷葉上”“小青蛙蹲在荷葉上”這三個句子中的“躺、立、蹲”是擬態傳神之筆,教學時,可讓學生想象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在荷葉上的情景,再聯想自己生活中的實際經驗,通過模擬進行情景再現,使學生既能正確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又能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性,為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準確生動使用語言奠定了基礎。
三、抓住教材插圖,進行聯想,讓文章主旨更突出
插圖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通過直觀的視覺形式和文字表達的抽象形式相得益彰。低年級的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色彩美麗、形象新穎生動的插圖,這些插圖不僅有利于以圖學文,也有利于培養兒童的想象力。教師要有意識地利用插圖,把它作為教學的契機和線索,和文字部分勾連起來,使二者相互映射,讓學生能夠借助兩種表意形式迅速理解課文傳達的意思。如教看圖學文《小猴子下山》時,先指導學生觀察圖畫,弄清小猴子在什么地方,正在干什么,它的表情怎樣。觀察第二、三、四幅圖時,指導學生弄清小猴子又來到了什么地方,正在干什么,地上扔的是什么,并把圖與圖緊密結合起來,反復觀察,展開想象,不但要看到畫面上的內容,還要看到由畫面內容所想到的,真正弄懂圖畫的意思,看出圖畫中的文字來。通過教學,學生懂得了小猴子因為辦事不專一,最后兩手空空,一無所有。這時還要在課后進一步設計能引起學生豐富想象的提問,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1.小猴子空著手回到家,家里人會怎樣對待它?2.第二天小猴子又下山了,你猜它會怎樣做? 提問是起點,插圖和文字提供了回答問題的路徑,學生追索問題答案的過程,也是培養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過程。
四、抓住朗讀,引發幻想,讓文章內容更豐富
朗讀的優勢在于可以通過聲音的節奏和音色,充分調動學生的情緒和注意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小學低年級閱讀教學要多讀少講,老師既要范讀,更要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分角色朗讀,或者是課堂表演讀。朗讀是一種直接感悟的形式,它讓人直接置身于情境之中,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里。在學習兒歌《小雨點》時,教師在學生充分朗讀、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孩子們把自己當成一個個小雨點。教師可以問:“小雨點們,你們還想去哪里旅行呢?”在教學實踐中,學生說出了許多奇特新穎的句子:“雨點落在瀑布里,在瀑布里沖浪。”“雨點落在泉水里,在泉水里打滾。”“雨點落在玻璃上,在玻璃上溜冰。”
五、抓住續寫,引發遐想,補充文章空白
續寫能讓學生從現有的課本中走出來,通過個別經驗打開課程內容的封閉性。在此活動中,想象力是重要的驅動力。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以童話為題材的故事,教師可利用這些內容,讓學生續編課文的結尾,通過續編故事,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比如學習《坐井觀天》后,可讓學生續編故事結尾:青蛙最后有沒有跳出井口去看外面的世界?如果跳出去了,它會怎么說怎么做?如果它不肯跳出去,會發生什么事情?又如《雪孩子》一課,可讓學生續編《雪孩子又回來了》,想想小白兔和雪孩子見了面會做些什么,說些什么。對于這種類型的想象活動,經常進行,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對他們的思維發展是大有裨益的。
想象是取之不盡的寶藏,只要我們潛心挖掘教材中的想象因素,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恰到好處地為學生的想象提供催化與導向,激發學生豐富的情感,學生就能展開想象的翅膀,翱翔在想象的天空。從課程教學本身來講,可以提升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從大的方面講,“想象力喚醒了孩童內心的同情和憐憫,迫使他們以一種寬容、完整、富有詩意的方式去認真對待生活和他人”。[2]
注釋:
①擬態詞,是日語里用象征說法來表現某一種動作或狀態的詞。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曹永國.想象力與孩童精神世界的濡養[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