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兵兵
摘 要:長久以來,應試教育等傳統教學觀念和思想都在深深影響著高中物理教師,從而導致灌輸式、填鴨式教學行為的產生,整個物理課堂也因此而傾向于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卻忽略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的發展,最終使得學生學習興致不高,課堂教學效率低、效果差。針對這種情況,本文將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經驗,從重視學生主體地位、利用教材構建情境、發揮物理實驗作用三個層面出發,系統地分析創建高中物理高效課堂的具體策略和有效路徑。
關鍵詞:高中物理;高效課堂;教學實踐
伴隨著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與不斷深入,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顯然已經不能與現代化教育教學的要求相適應,甚至還會對課程改革的推進和學生的全面發展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和阻礙作用。因此,構建新型的、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刻不容緩,并成為現如今廣大高中物理教師的核心目標與重要課題。所以說,作為高中物理教師,我們必須要把握住課程改革的基本趨勢,徹底摒棄傳統觀念的束縛,樹立起科學的觀念和思想,從學生的基本認知結構和學習特點出發,推進課堂教學方法、策略的創新、轉變與優化,最終順利地構建起高中物理高效課堂。
一、重視學生主體地位,發展學生探究思維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同時也必須要成為課堂教學核心和主體,才能夠有效發展學生探究思維,促進學生的發展與進步。因此,高中物理教師需要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學生的身心發展和學習需要出發來組織和開展課堂教學活動,向學生提出符合其最近發展區域的問題,并給予學生充足的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時間和機會,促使學生能夠充分發散思維,展開自主思考、提出質疑、深入探究,最終形成良好的探究思維與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在教授《摩擦力》這部分知識時,本節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們了解滑動摩擦力的概念及產生條件,為了發展學生們探究思維,筆者從教學內容中提煉了一些問題,并給予學生們充足的自主思考時間。當學生們面對問題后,他們的思維立即得到激活,開始圍繞問題展開思考,經過學生們的思考與分析后,學生們最終得到答案。這樣一來,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筆者通過重視學生主體地位,發展了學生的探究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
二、利用教材構建情境,豐富學生情感體驗
情境的創設與構建通常可以讓原本枯燥、乏味的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活潑起來,進而帶給學生情感態度上的優化體驗,幫助學生深化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因此,高中物理教師可以從物理教材課本出發,充分挖掘現實生活中與教材內容、學生經驗相關的素材和資源,然后融入到教材知識講解的過程中去,以此來構建和還原現實生活中真實發生情境,拉近生活與物理之間的距離,促使學生可以以生活的角度去理解、看待物理知識,感受物理的現實意義、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
例如,在教授《圓周運動》這部分知識時,本節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們理解圓周運動的規律,實際上,在我們的生活中存在著很多類似圓周運動的問題,因此,在教學中,筆者將理論研究滲透到生活實際,帶領學生們分析生活中的圓周運動。如火車轉彎的現象,火車的重量大,慣性強,在轉彎時能夠產生較大的向心力,針對火車轉彎的現象,筆者引出圓周運動的公式,帶領學生們利用圓周運動對生活中的問題進行解答。這樣一來,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筆者通過利用教材構建情境,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三、發揮物理實驗作用,促進學生理解知識
實驗是高中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物理知識形成、發展的前提、基礎,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理論知識,掌握實踐技能。因此,高中物理教師需要充分重視物理實驗的組織與開展,包括各種探究性、趣味性的實驗,給予學生充足的實驗時間和機會,促使學生可以自主設計實驗方案、操作實驗儀器、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數據并探究實驗結果,發揮出物理實驗的作用,促使學生更好地將理論和實踐聯系起來,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科學態度與實踐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授《自由落體運動》這部分知識時,本節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們理解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為了促進學生們的知識理解,筆者結合本節課程的內容為學生們開展了實驗探究活動。首先,筆者對本節課程的理論知識進行介紹,讓學生們初步了解自由落體運動的特點,然后,筆者再組織學生們進行實驗,讓學生們通過實驗體會科學探究的方法,同時加深對本節課程的理解。這樣一來,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筆者通過發揮物理實驗作用,促進了學生的知識理解。
總而言之,高效課堂的創建是廣大教師的根本任務和基本目標,同時也是更好地發揮學科教育功能和價值的前提與保證。因此,高中物理教師必須要順應教育教學發展的基本趨勢,真正樹立起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思想,改善各種不良教學因素,通過重視學生主體地位、利用教材構建情境、發揮物理實驗作用等策略,來推進物理課堂的轉變、革新,最終才能順利地構建起高中物理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張海鵬.打造高中物理高效課堂的策略探究[J].華夏教師,2018(36):28.
[2]王建崗,徐春芳.論高中物理課堂高效課堂的構建[J].課程教育研究,2014(1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