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宗珅 周禮緣 蔡渝嬌
摘 要:十九大報告從多個方面強調了誠信、公信力和信用建設的重要性,把我國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推進快車道,規范校園信貸發展有利于我國信貸市場健康發展,鞏固我國信用經濟。從2013年第一家校園貸公司誕生以來,不法商家利用法律漏洞和受眾未成熟心理進行不正當的宣傳與營銷,導致校園貸悲劇層出不窮,“校園貸”便成為“校園害”。
關鍵詞:校園貸;風險;政策制定
一、引言
十九大報告從多個方面強調了誠信、公信力和信用建設的重要性,把我國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推進快車道。規范校園信貸發展有利于我國信貸市場健康發展,鞏固我國信用經濟。自大學生信用卡退出消費市場后,多家互聯網金融公司、P2P網貸平臺等先后進入并挖掘校園貸款市場。
本文在閱讀了大量的相關研究報告和文獻后,通過國內外大學生運用助學貸的情況的對比,揭示我國校園貸的發展問題。進而構建逐步回歸模型和信息傳遞模型,從學生主觀層面和客觀信息傳遞層面具體分析選擇校園貸的影響因素以及校園貸未來發展方向,設計促進大學生校園貸用途轉型的制度規范。
二、我國校園貸存在的問題
我國校園貸行業的市場準入門檻低,政府監管不到位,制度不完善不規范。許多不良商家目關短淺、濫竽充數,逐漸偏離為學生服務的宗旨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加之大學生消費觀念的不成熟,金融知識儲備不充足,使得我國大學生把“校園貸”僅當成“消費貸”,這加大了學生陷入還貸“漩渦”的風險,削弱了校園貸在助學、促學方面的功能,沒有發揮其商業性助學貸款補充國家助學貸款的作用。
除此以外,從社會和國家層面來看,我國缺乏健全的征信體系和數據共享平臺,使大學生多平臺借貸、無力償還的可能性增加,造成因信息不對稱而帶來的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問題。同時與國外相比,我國金融市場監管力度相對較弱。由于缺乏經驗,校園貸發展之初沒有設立特定監管部門,相關法律法規比較滯后,沒有對各類貸款機構形成有效約束,以至于各種極端事件頻頻發生。
因此,規范和管理校園貸、引導學生正確識別風險和促進校園貸用途轉型迫在眉睫,對校園貸的研究應該給予重視。
三、校園貸的現狀調查與分析-江蘇大學為樣本
如果一件事物隨著另一件事物的改變而改變,那么此事物就是另一件事物的模型。模型的作用就是表達不同概念的性質,一個概念可以使很多模型發生不同程度的改變,但很少的模型就可以表達出一個概念的性質,所以一個概念可以參考不同的模型從而改變性質的表達形式。
本文借助問卷調查的方式。隨機在江蘇大學發放問卷,對大學生關于校園貸的一些基本情況做了基礎的調查分析。最終通過數據平臺的整合分析可以初步了解到高達98.1%的大學生了解螞蟻花唄,京東白條的使用人數也占了一半以上,除了這兩個平臺為大眾熟知,其他的一些小眾平臺的了解比例就明顯很低。大學生對校園貸有一定的了解程度,且消費類的貸款在大學生群體中的使用最為廣泛.
調查發現,大學生的主要消費用于生活消費,大學生的超前消費欲望比較強烈,似乎并沒有能夠理解自己現在所處的狀態,在沒有穩定經濟來源的情況下的超前消費其實是校園貸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這是一個潛力巨大的爆炸點,很多平臺也是利用了大學生自身的這種安全漏洞和思維的不全面而引誘大學生進入違法操作。
四、校園貸的模型分析
(一)基于回歸模型、信號模型的校園貸原因分析
引入某些完美因素的前提下,我們在列舉的十幾種可能的情況下,進行初步的篩選和剔除變量,得到了幾個重要的影響變量,即性別、年級、生活費、周邊環境的變化、宣講知識的普及程度、性格、風險防范程度等,這些變量都設為Xi,每個Xi都有其對應的參數βi值,這個βi是可以通過最小二乘法的公式得出的,然后將相應的Xi值分別判斷有無預警,如果發出預警信號,該變量即Xi值等于1,否則該變量為0,變量為0的情況就無需進行接下去的步驟,對于所有Xi值為1的變量通過計算機公式計算得出危機指數,再通過判斷危機指數是否超過其閾值(這個閾值就是一種安全性指標,在此規定的范圍內就是有用指標,超過了便可以淘汰),如果危機指數超過閾值,則危機觀測變量為1,反之則為0,這些危機觀測變量為1的危機指數的最終值根據標準正態分布的對應關系算出危機爆發的概率。此模型對于某些實用性的變量的限制性可以通過簡單回歸模型的回歸系數的判斷進行補充。由研究結果顯示,年級越高、處于使用校園貸的人數增加周邊環境中、生活費較低、宣講知識普及程度低、風險防范意識薄弱都會引發大概率的不良校園貸。
(二)基于信息傳遞模型的校園貸原因分析
大學生在進行校園貸時,貸款平臺屬于信息的優勢方,大學生就處于信息的劣勢方。一般質量高的校園貸平臺不會選擇傳遞較低的信號使自己受損,可質量較低的校園貸平臺可能傳遞高于真實質量的信號,傳遞信息的成本與傳遞信號后獲得的收益之間的差額決定著大學生借貸的成本。
五、促進我國校園貸發展的建議
(一)官方部門支持第三方建立全面、統一的監督體系
由政府相關部門牽頭建立校園貸平臺信息披露系統,可公開學生對校園貸平臺的評分,供學生等多方用戶參考,聯網系統可對運行良好、評價較高的校園貸平臺進行宣傳,改善信息不完全。官方支持使得平臺有保證、杜絕廣告泛濫、虛假數據等,第三方運營有增強靈活性。平臺要促使用戶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大力推崇積極的網絡營銷行為,讓非誠信行為得以曝光。要特別劃分校園貸區域,為學生群體提供精準服務,根據學生用戶的用戶評價認真審核平臺,曝光不合理、不合法的分期平臺,建議官方取締。
(二)本部門聯合行動、構建充滿信用的網貸環境
各地銀監、金融、工商、通信等部門應加強網貸平臺的監控,應加強對網絡借貸業務的整治和監管,加強檢查審計力度,把好放貸關。配合全國統一的征信系統,防止大學生在多個借貸平臺同時貸款從而累積成大額債務,嚴格限制學生無指定用途貸款的額度。由于一系列大學生因無力還款而跳樓等惡性事件相繼發生,盡快控制住平臺的“暴力發展”成為當務之急。
(三)敦促高校加強對大學生的信用和理財教育
高校要建立校園不良網絡借貸日常監測機制和實時預警機制,同時,建立校園不良網絡借貸應對處置機制。鼓勵高校配合金融監管部門的工作,調動宣傳、財務、網絡、保衛等部門一起監管校園貸平臺的發展,并對“不監管”的高校予以重罰。具體工作中,各高校還可通過團學活動和講座等方式加強大學生信用與理財教育,使大學生增強識別優質平臺的知識與技能,提高篩選優質平臺成功借款的幾率。這可以減少不可信行為帶來的損失,增強信號傳遞的作用。高校也可以主動篩選出安全規范的平臺,各校也可以加強信息溝通、案例學習,引導大學生科學合理的運用理財工具。避免校園貸悲劇的出現。
(四)學生應養成良好的理財和消費習慣,提高個人風險防范意識
大學生作為接受高等教育的成年人,是具有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人。大學生即將步入社會,辨識金融風險和學習基本理財知識,將是其邁向社會后一項較為重要的生存技能。大學生只有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識、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消費習慣,消除懵懂的借貸心理,才能理性借貸,適度消費、理性消費,養成健康的消費習慣。同時,要重視自己的合法權益,加強個人信息信用保護意識,嚴密保管個人信息及證件,遠離不良貸款。
參考文獻:
[1] 黃維,周霞.學生貸款與個人征信體系的互動:國外實踐模式及其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11,33(02):60-64.
[2]沈玥宏.大學生校園網絡借貸的制度完善研究[D].貴州財經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