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啟航
摘 要:黨的十九大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經濟轉型也站在了新起點。我國當前處于經濟轉型升級時期,經濟轉型升級成功與否對于我國未來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對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及其特征進行分析,然后分析經濟法在經濟轉型升級中的作用,以此更好地將經濟法應用于經濟轉型升級中,進而使我國經濟轉型升級能夠在法律保障下順利進行。
關鍵詞:經濟法;經濟轉型;作用
1 引言
我國的經濟轉型自改革開放便已經開始了,但是由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并不徹底,現在還在過渡時期,并且這一過程會持續很長時間,轉型的效率與質量也會直接影響到最后我國經濟形態的質量和水平。我國一直以來都十分注重依法治國,而經濟轉型也一直依賴于龐大的法律體系,所以經濟法的改變或者調整都會對經濟發展產生影響,要提起對經濟法的重視。
2 經濟法的基本原則
2.1 維護社會經濟效益
為了使社會獲得經濟收入,并使經濟效益達到穩定的狀態,我國頒布了經濟法,用來在經濟方向建立一定的社會秩序,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因此經濟發展也是政治上必須注意的一個點,控制好經濟的穩定平衡,把握經濟發展的趨勢,抓牢經濟建設,掌握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才能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目前我國的社會仍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還存在一些矛盾。我國的經濟已經跨過飛速發展而走向高質量發展。但目前的經濟法還不夠完善,所以要針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制定具體完善的經濟法。我國的市場具有多樣性,市場環境較為復雜,會有一些不正當的競爭行為,市場的法律形態理應依據市場而變化,因此,亟待完善經濟法,維護市場秩序。
2.2 國家適度合理干預
國家應對本國經濟進行宏觀調控,但應采取適當的原則,不要對市場放任不管,任其自由改變形態,進行競爭,也不能事事約束,使市場缺乏活力。應用合理的干預措施,國家可對經濟法進行修改和完善。對經濟法的修改和完善必須依賴法律,不能越過法律界限,每個相關人員要做好自己崗位的本職工作,不能越俎代庖。只要法律沒有規定,不能為了經濟發展與法律相悖,破壞了它的正常規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國家可以對經濟進行干預。市場可以自我調節,僅當市場自我調節作用失效或作用不大時,才進行經濟干預。經濟干預的手段要合理,不要用非正常手段侵犯人民的思想來實現經濟增長,避免造成經濟新聞的落后性傳播和經濟產品的公共化供應。經濟發展是國家發展的重要一部分,而經濟法影響國家經濟發展的目標。好的國家干預措施是為了社會上的大部分群眾,而不是為了達成某些群體的利益。
3 經濟轉型升級及其特征分析
3.1 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新時代。
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我國經濟始終保持高速增長,但隨著國際國內經濟發展環境和條件的變化,我國經濟發展呈現新常態,制約了我國原有經濟發展模式,急需尋求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即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經濟藍皮書夏季號:中國經濟增長報告(2017-2018)》指出,高質量發展要求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要通過持續的效率改進,實現向中高端協調發展模式的轉變。經濟高質量發展,要重視科技的力量,通過運用現代科技改造傳統產業,進而更好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產業結構升級。
3.2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戰略目標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要加快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建設,要加快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市場經濟體制,要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大力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著力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
4 經濟法在經濟轉型升級中的作用
4.1 調整經濟關系
經濟法可以調整經濟關系,經濟法作為市場經濟中最基本的法律形式能夠對社會經濟形成一定的創設效果,對市場經濟的發展方向有調整與引導作用,也能規范其按照一定的規律發展。利用經濟法能夠將法律有形的管理與市場無形的調節結合在一起,更好幫助經濟轉型的進行。經濟法的使用范疇應當是經濟關系,所針對的對象是經濟制度。在對經濟法進行出臺或者制定時,要結合我國當前的經濟形勢,通過經濟法的理念重新更正市場經濟的地位,并且要一直提高經濟轉型的力度,解決在經濟轉型中的問題。經濟法包括勞動合同法,物權法,知識產權法等,甚至一些涉外的經濟法律都體現著經濟法的調整作用。
4.2 維護經濟發展
在經濟學上,經濟發展過程中會有一雙無形的手對經濟進行一定的調節,這雙無形的手就是經濟發展規律。在經濟發展規律的指引下,政府并不直接干預經濟活動,而是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隨著經濟轉型升級的發展,市場經濟秩序出現了一些混亂現象,解決這些亂象不僅僅依賴于政府的調節與市場自身調節,更需要經濟法律來維護。經濟法中的市場管理法包括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產品質量法、廣告法等,這些法律可以對經濟對象與市場秩序進行一定的維護,進而在一定程度上發揮市場的維護作用,以此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發展。
4.3 約束市場關系
經濟法有調整約束作用,有理論認為在經濟發展中會存在一雙無形的手對經濟發展起到平衡調節的作用,這雙手具體就是經濟發展規律。隨著市場的自由發展,會造成周期性的經濟問題,例如經濟危機。但是此種調節方式更是私有制,企業為了本身的發展,都期望可以具有獲得市場信息的自由性,希望政府能夠減少干預。除此之外,經濟法還可以適當調整市場要素,在法律的規范下更合理科學的配置市場要素,進一步形成更加完善的市場體系,從而帶動經濟的發展效率并完成開放式經濟的發展。
4.4 保障經濟體制
我國經濟制度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為了促進各種經濟成分的共同發展,經濟法確認和保護各經濟主體的合法權益,對市場經濟進行調控和管理,為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保障。同時,經濟法以法律的形式保護經濟改革發展成果,有力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促進社會經濟全面發展。
4.5 分配經濟利益
經濟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包含了多個子部門法,各子部門法中不乏對法律主體權利義務關系的確定。明確權利義務,可以實現經濟利益的合理分配,進而使經濟活動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同時,經濟法還能促使各領域資源的轉換流通,達到資源共享,使資源分配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經濟利益分配和資源分配的良性運行有利于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發展。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經濟法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的集中體現,符合中國國情發展需要。隨著經濟法的更新發展,其具體內容還需進一步優化,為經濟走向提供科學指導。因此在經濟法現代化發展過程中,要加強對政治、經濟形勢的關注,實時調整經濟法內容,最大限度發揮經濟法現代化優勢。
參考文獻:
[1] 陳慧.探討新時代下經濟轉型、經濟創新與經濟法的“剛柔并濟”[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8,1(21):13-15.
[2] 王冶.淺析中國經濟法產生與形成的獨特性[J].法制博覽,2018(01):160.
[3] 平洋.論經濟轉型時期中國經濟法理念研究[J].時代金融,2017(32):11.
[4] 肖京.經濟轉型、經濟創新與經濟法的“剛柔并濟”[J].經濟導刊,2017(05):60-65.
[5] 賀幸福.經濟轉型背景下經濟法對市場體系建構的思考[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3,34(09):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