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最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推動,中國正處在一個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近些年來,隨著時代的變遷正在面對著不同的挑戰和機遇,面對這些,教育管理也應該隨之改變。鑒于此,本文對新時代教育管理優化路徑進行了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新時代;教育管理;優化路徑
引言
經濟發展社會也在發展,大數據時代是思想、信息的大集合,傳統教育管理模式在大數據時代下出現的各種問題,無一不在推動學校開展教育管理模式改革,進而轉變高職教育管理模式,強化學生自我意識的管理,促進高職教育向更高層次的發展。然而當前大部分的學校并未認識到創新變革教育管理模式的好處,依舊沉浸在傳統教育模式中自娛自樂。
1新時代教育管理的新要求
1.1德育是根本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就標志著新時代的教育教學和教育管理不僅僅是培養“高分”學生,更重要的是要培養“高能、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就標志著教育管理在新時代的第一個新要求即是注重德育管理,要求從品德教育、人格教育等角度強化班級管理,注重學生群體的品德素質的培養和提升,營造良好的“講品德、講素質”的良好氛圍。
1.2公平是目標
十九大報告指出: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辦好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網絡教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可以說,十九大報告中關于教育公平提到了多個層次的含義,從城鄉教育公平、基礎教育公平、職業教育公平、高等教育公平到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無不彰顯著新時代教育公平的重要性和發展的必然趨勢。新時代的教育管理也必須順應這一發展潮流,在管理中實現機會公平、過程公平,并力爭結果公平。
1.3現代化是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上強調: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而所謂教育現代化有多個層面的含義,從教育資源的現代化聚集、教師隊伍的現代化建設、繼續教育的現代化發展到學習型社會的建成,深刻表明教育現代化發展是教育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涉及教育領域的各個層面。作為教育體系中的重要一環,教育管理的現代化建設是必然要求,同樣包括教育資源的多元、基礎設施的完善、先進的師資隊伍,以及更好更持久的學習氛圍,這都是新時代教育發展對教育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同樣也是教育管理的發展方向。
2傳統教育管理模式中存在的弊端
2.1當前學校教育管理模式傳統老舊
時代在不斷變革發展,信息技術更新日新月異,人們生活水平也在發生質變,但很多學校的教育管理模式還是一成不變,停留在早些年的教育管理模式當中,沒有很好地利用新時代的變革提升自己教育管理理念,導致教育教學水平越來越跟不上時代發展,招生也就越來越艱難。
一成不變的教育管理模式與日新月異的大數據時代形成兩個極端,兩者之間的距離也就越來越遠,失去了相互交叉的機會。傳統的教育管理模式中只單純地注重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在黑板上不斷地寫出考試重點,學生在講臺下拼命地抄寫希望跟上老師的進度,而教師只關注能否完成自己的教學計劃并不在乎學生的學習成果,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不能促進學生的成長和教學質量的提升,反而容易導致學生因此失去自我思考的習慣。
2.2學生反饋形式少是學校傳統教育管理模式中的短板
傳統的高職教育管理模式限定的大都是學生的管理條律,這也就導致了在學校中學生在學校的表現畏首畏尾的,不敢熱情地展示自我的能力和水平,有新穎的想法和理念也都藏于心中。久而久之,學生的表達欲望逐漸降低,對于學習上的問題懶得表達出來,有問題不能及時得到反饋解決,容易對學生的身心發展造成影響,更會導致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造成不良后果。除了在學習上的,學校生活中的管理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學生在生活上遇到問題只能尋求輔導員的幫助,然而作為學校最基層的管理人員,輔導員的工作多且雜,不能保證有更多的心思花在管理學生的生活上,或者因為學校管理制度的限定,只是從制度層面上去管理學生,不能真正了解學生的需求和情況。對于這樣的情況,長此下去,學生也就更加懶得去找學校或者輔導員管理生活上的問題,對學生的成長和學習造成影響。
2.3管理涉及的范圍不夠全面
在我國各學校的建設規模不斷擴大的情況下,每年的招生數量也有顯著增長,很多學校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人員流動,從而使高等教育管理成為一個更加復雜的問題,管理涉及的范圍也更加廣泛,在管理時也需要考慮更多的影響因素。但我國很多學校實施的管理模式仍然是幾年甚至十幾年前舊管理模式,該類管理模式所依據的管理規范并不涉及一些新時期需要管理的內容,從而導致很多學校內發生的事情游離于管理制度之外,得不到很好的管制,讓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管理制度的漏洞非法獲取學校內的教育資源,會影響學校建設和日常運行。
3新時代教育管理優化路徑
3.1建立獎勵懲罰制度鼓勵創新教學工作的積極性
教師的工作是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范圍,教師教育教學活動的創新開展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和提升。所以,要從鼓勵教師積極進行教學改革工作創新的角度,進一步激發教師工作的積極性。教研活動是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提高自身專業能力而進行的教育研究性活動,通過制定獎勵和懲罰的制度,嚴格約束,讓教師為學生樹立榜樣,讓教研活動成為學校管理的一大亮點,有效地提升教育教學工作的創新實效水平。創新工作不僅需要思想上大膽開放,更需要腳踏實地的了解學生的學情、教師的工作現狀,以及學校的未來發展方向,這樣才能系統做好教育管理工作。
3.2應對互聯網時代的創新
每一個時代都會有每一個時代的英雄,所謂時勢造英雄,當前時代正在被互聯網所包圍,整個世界都是在被互聯網連通著,所以對于互聯網時代的學校教育管理進行創新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年輕的大學生擁有改造世界的創新精神,擁有個人的雄心壯志,擁有挑戰世界的信心和欲望。所以,不能夠讓這種信心和欲望在大學教育管理中被淹沒,不能夠讓互聯網的契機在游戲和一些無聊的事物中流失。所以,為了改變當代大學生被網絡腐蝕的心理和態度,學校教育管理應該正確地將學生引向互聯網就業的方向發展。現在,大學生創業沒有局限,范圍特別廣泛,所以大學生面對的互聯網時代是非常具有潛力的。
學校應該引導學生走向高科技領域,當前是一個高科技發展最高速的時代,學校可以在校內廣泛地舉辦各類科技大賽,讓學生去體會高科技發展的樂趣,比如一些簡單的軟件開發、網頁制作、網絡服務、手機游戲開發等,這些實際的活動對大學生的經驗積累和信心培養具有建設性的意義。
3.3創新型教育管理制度的構建
創新型教育管理制度的構建主要是從行政管理制度與學術管理制度兩個方面進行闡述,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學校教育逐漸大眾化,招生門檻相對較低,為了實現創新教育改革,學校需要進行創新型行政管理制度的有效完善,這就需要學校在教學活動中應立足于教學活動的本質特征,以此構建較為完善的人文性激勵機制,在為師生進行服務的同時,對學校教育管理制度的不同價值進行有效的體現,如學術價值、文化價值及教育價值等,從而對學校教育管理質量進行全面的提高。此外,學校還應提升教育管理過程中的有序性,為此需要制定校、院及系等分層責任制度,同時還應對不同院系管理人員職責進行全面落實。
3.4合理分配管理資源,有效提高管理效率
在傳統學校管理工作中,實施管理的各個部門之間往往是相互獨立的,導致學校類管理資源在分配過程中并不均勻,很多管理資源較多的管理部門只負責一小部分管理工作,而一些管理資源減少的管理部門卻需要每天都進行高強度管理。在信息化時代,大部分學校的管理工作都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進行處理,從而導致學校的管理資源能夠通過網絡平臺進行科學劃分,從而讓各管理部門都能分配到合理的管理資源。此外,由于很多人工管理程序都由網絡平臺代為處理,也有效地減少了管理所需要的人力和物力,進而能夠有效提高教育管理效率。
3.5加強學校教育管理專業隊伍的建設
學校對教育體制進行創新,需要實施者來推進學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實行,此時就要建立學校教育管理專業隊伍。首先,學校教育管理者要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激發學生的主體性,以此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讓學生感受到溫暖與關愛。另外,學校教育管理部門要對教育管理人員進行培訓,邀請優秀的專家或有豐富經驗的員工來對進行培訓,培訓的內容包括如何進行學校教育管理和實施的具體方法,并培養人員的組織管理能力。其次,學校教育管理部門要建立一定的考核制度,規定考核的標準和內容,強化人員的績效指標的評價,以此挑選出優秀的人員,并對這些人員進行培訓,組建一支優秀的學校教育管理的隊伍。此外,學校還應該擴寬學校教育管理專業隊伍的培養渠道,招聘優秀、有能力的管理人才,在招聘這些人才時可以實行校招的方式來招聘專業的優秀大學生,同時對這些大學生進行一定的培訓,使之成為有能力的人才。
4結束語
教育管理工作要對教學質量的提升以及教學改革工作起到促進作用,為以學生為中心理念的有效落實發揮引導作用,通過績效改革等相應的配套管理工作,提升廣大教師的教學工作積極性,讓教育管理工作真正服務于教學實踐,為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和教學方法的不斷改革創新,提供更多新的動力支持。
參考文獻:
[1]楊天軍.學校教育管理優化策略探析[J].科普童話,2019(15):174.
[2]曹建平.學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優化研究[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8,21(03):54-55+113.
[3]潘曉娜.學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優化路徑研究[J].新西部,2018(15):136+133.
[4]劉慶龍.大數據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的優化改革[J].人生十六七,2018(09):146.
[5]周啟榮.優化教育管理,辦人民滿意的教育[J].學周刊,2018(06):137-138.
[6]劉榮.如何優化學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J].教育教學論壇,2017(13):15-16.
作者簡介:
杜佳琳,女,漢族,就讀于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研究方向: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