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嫩娜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傳統重形式、輕內容的語文教學方式將逐漸被淘汰。由于農村的教學條件較為落后,再加之地域環境與家庭教學等因素的影響,農村初中學生缺乏合作學習意識以及自主性學習習慣。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采取合作學習模式,拉近學生之間的距離,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本文主要對農村初中語文合作學習常見模式的運用策略進行了深入研究。
【關鍵詞】農村初中語文;合作學習;常見模式;運用策略
合作學習模式已經成為我國教育領域常見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合作學習模式,要做到預習時“三看三動手一查一提問”,只有課前明確小組學習任務,課中采取合作學習、小組交流、學習成果展示等形式,才能夠將合作學習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與教育資源較為豐富的城市相比,農村的教育資源相對匱乏,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合作學習能力、激發學生團結協作意識、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熱情等教學目標也比城市更具意義與價值。因此,農村初中語文教學應采用合作學習模式,在合作學習內容中引入鄉土資源,利用鮮活的教學資源,讓學生更深層次地體會到語文的魅力所在,從而實現語文教學與鄉土資源的有機結合。
一、小組辯論法
在學習過程中,由于學生的思維模式與理解能力有著一定的差異,在學習過程中對于一個問題可能出現不同的解決方法或者意見,針對這種現象,教師不能一味簡單地判定誰對誰錯,而是要根據意見的分歧、內容觀點一致性的情況,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積極地引導學生進行探討,讓學生在辯論中闡述自己的觀點,加深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理解。
例如,在《羚羊木雕》這一章節學習過程中,筆者就根據教材中的情境,以“木雕該不該要回?”“萬芳又該不該把木雕還給好朋友?”為主題開展小組辯論。筆者根據本班學習所持觀點情況,將學生分為三個小組,每個小組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有的站在父母角度,有的站在“我”的角度,有的站在萬芳角度,對這一場家庭矛盾沖突展開了激烈的辯論,讓學生在辯論過程深刻體會與感悟友情、親情,珍惜與朋友之間的友情,學會去理解父母,幫助學生更加準確地把握文章結構,理解文章的內涵,掌握文章的構思。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掌握文章突出主題的方法,而且還能夠讓學生掌握更多的人物描寫方法,從而更加具體地刻畫人物形象。
二、切塊拼接法
在農村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經常會遇到疑點與難點,對于這些學習中的難點,靠自己個人是無法理解的,更無法解決問題。因此,學生可以采用合作學習方法,獲得同伴的幫助,共同努力解決學習中的疑點、難點。切塊拼接合作學習模式指的是教師將整個學習任務進行劃分,分成各個小塊,將籠統的知識明朗化,從而實現知識的以大化小,以小化無,讓學生從根本上解決學習問題。
例如,在《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這一章節學習過程中,筆者根據本班學生的認知能力與學習能力,為其布置了有針對性的學習任務:①精讀課文,詳細分析與闡述聞一多前后思想品格上的特點以及變化,找到前期和后期的共同點。②找出課文中對兩個部分之間起到過渡作用的語句,并闡述語句是如何起到過渡作用的。針對于這兩項學習任務,學生只依靠自己是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的,因此,采取合作學習方式,能夠將學習任務分散到小組各成員身上,實現學習任務的化整為零,不僅能夠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到學習當中,而且還能夠提高學習的效率,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
三、小組競賽法
在農村初中語文合作學習過程中,小組競賽法是學生喜聞樂見,也是最為常見的學習方法,不僅能夠為課堂營造一種良性競爭的學習氛圍,而且還能夠激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相互幫助、相互啟發,在良性競爭中實現共同進步。筆者認為在采用小組競賽法時,應根據教材內容,制定合理的比賽規則以及獎懲機制,保障課堂學習的秩序,對于落后的小組應選擇適合本班學生的“懲罰”方式,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讓學生在被懲罰時也能夠獲得快樂;對于領先的小組應給予一定的獎勵。
例如,在《孫權勸學》這一章節學習過程中,筆者就采取了小組競賽的學習模式。首先,組內成員自行分配角色進行朗讀;然后再一致決定朗讀成員,參與組與組之間的朗讀競賽;最后,再根據人物的性格特點,對人物內心感悟與語氣把握等進行交流與評價,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集體主義精神,而且還增進了組員之間的感情。
四、結語
在農村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集體主義精神,提高學生團結協作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課堂教學時間是相當寶貴和有限的,當學生的觀點產生分歧時,運用合作學習模式能夠讓學生理解文章內涵,不僅能夠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到學習當中,還能夠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激發學生對語文的知識的求知欲,讓學生體驗成功,享受學習,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晏斯蓉.農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合作學習的行動研究[D].贛州:贛南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