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小苗
【摘要】數學基本活動經驗是數學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當讓學生充分從事數學活動,使之獲得廣泛和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在小學階段,長度單位的認識,是學生學習測量的開端,在圖形與幾何領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圖形測量領域中對計量單位的教學采取有效的策略,讓學生借助豐富的教學素材進行智慧操作,從而建立正確的表象,進而積累度量的活動經驗,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小學數學;長度單位;教學研究
一、智慧操作,激發學習需求
新課程重視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去思考和發現一個長度單位產生的必要性,發現它是基于生產生活的現實需要,這樣才符合計量思想發展的過程。《認識米》這一節課,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從用厘米尺量黑板的長引入,目的在于讓學生體會在測量時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發現這個時候用厘米尺來測量特別不方便。為了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激發合理選擇測量工具的需求,筆者設計了以下操作活動:
師:小朋友們,古時候人們常用身體的某一部位來測量物體的長度,比如一搾大約幾厘米?你是怎么量的?
師:我們測量這些長度用的是學生尺,老師這一把學生尺長20厘米。
師:我想知道黑板有多長,就要用尺子量一量。
師:誰愿意來幫老師量一量?(請一學生上臺,用學生尺量,顯然有點慢,也麻煩。)
師:老師和你比一比,看誰先量出黑板的長!
師:(老師很快量出來)老師都讓你先量了,怎么還是輸了呀?
生:不公平,尺子不一樣!
師:是啊,學生尺是適合量比較短的物體;如果量比較長的物體,就需要一把比較長的尺子。像這把尺子,用它來量黑板的長就方便多了。這樣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長度是1米,也可以寫作1m。
這樣的操作活動,會驅動孩子去進一步思考,是智慧操作活動,將對學生以后學習毫米、千米的認識有一定的遷移作用。
二、反復矯正,建立正確表象
正確表象的獲得離不開數學活動的“過程”與“經歷”,教師應設計學生能參與、能操作、能體驗的活動讓學生去形成和確立表象。在《認識米》這一節課中,筆者非常重視借助豐富的活動,來建立1米的標準表象。操作要求:同桌兩人互相幫助,先估一估他的1米的位置在哪里?貼上標簽,再用米尺檢驗一下,有誤差的馬上調整,把標簽貼在正確的位置上。然后互相看看,自己的1米在哪兒,同桌的1米在那兒。
最后選擇8個不同身高的孩子上臺站成一排,大家觀察,他們的1米各是在哪兒?在老師身上找1米,先估,再貼標簽,用米尺檢驗,調整標簽;在同桌身上找1米,先估,貼標簽,再用米尺檢驗,調整標簽;然后是在一排同學身上辨析1米的位置,雖然每個人的身高不同,可能在胸部,可能在肩部,也可能在脖子處,但是所有的標簽都在同一條水平線上,再次形成1米的高度表象。這樣,一次次地估、量、調整、矯正,一次次調整了腦海中1米的長度表象,也一次次地形成了正確的長度表象。
三、單位累加,積累活動經驗
數學活動是經驗獲得的載體,它必須依存于學生所親歷的數學實踐活動。對學生來說,找到度量的根源,會對以后學習測量面積、測量角度等方法有一定的遷移作用,今天所積累的活動經驗會影響學生以后的學習方式和思維品質。因此,筆者特意開展了測量教室長度的活動
師:現在我們又在自己的身上找到了1米的參照長度,這就是兩手張開的長度。能利用自己的身體來估計、測量一下這個教室的長大約有幾米嗎?
師:誰愿意上來?孩子一個接一個上臺,手拉手站成一排,孩子們幫忙數數有7個人,教室的長大約是7米。
師:這幾位小朋友測量的長度是否準確呢?現在觀察這個皮尺,可以一直拉長,所以它適合測量比較長的物體。
師:我請2個小朋友來幫我量量教室從這頭到那頭有多長。一個小朋友拉住起點,另一個小朋友一直拉,你們覺得1米了就喊停!2米了也喊停!3米喊停!以此類推。
在每個1米處貼標簽,學生幫忙托住。
師:從哪里到哪里是1米?從哪里到哪里是2米?2米里面有幾個1米?
以此類推。
在這個過程中,先是利用自己兩手張開的長度大約是1米,來進行人體橫向長度的累加,估測出教室的長大約7米;再利用拉皮尺的過程,讓孩子們清楚地看到一米一米地累加,檢驗出教室的長度就是7米。
綜上所述,在計量單位的教學中,尊重知識的本源,精心設計操作活動,在一次次的數學活動中,學生的經驗在不斷地積累和豐富。對以后各種計量單位的學習起到了經驗遷移的作用,發展成為終身受用的數學素養,這一節課的成效值得肯定。
參考文獻:
[1]張婷.小學計量單位教學的分析及策略[J].理科考試研究(初中版),2015,22(08):53.
[2]陳紹坤.小學數學中長度單位教學方法探究——“左手五指”教學法[J].教師博覽(科研版),2013(08).
[3]陳青松.小學數學中長度單位教學方法探究[J].社會科學(引文版),2016,11(01).
[4]申犁.“長度單位的換算方法”教學反思[J].湖南教育C,2014(0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