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花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有學者曾經說過,語文核心素養在于閱讀,引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筆者從為學生開辟一條主題閱讀的路徑,讓學生讀有方向;引學生選取不同的捷徑獲取文中的精神養料,讓學生讀有方法;給學生創造一方樂土,讓學生讀有展示;為學生剩流一點空間自由翱翔書海,讓學生讀以為常幾個方面進行論述,希望給廣大教師一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主題閱讀;策略
全國小語會會長陳先云指出:全民要有讀書意識,把課外閱讀作為教科書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課外閱讀課程化,克服課外閱讀的邊緣化,促進兒童的閱讀進教材、進課程,實現親子閱讀、全民閱讀、自主閱讀。面對紛繁復雜而又豐富多彩的書海,如何引導學生攫取閱讀材料以拓寬視野、陶冶性情?筆者在研究中發現,為學生開辟一條主題閱讀的路徑,能讓學生讀有方向;引學生選取不同的捷徑獲取文中的“精神養料”,能讓學生讀有方法;給學生創造一方樂土讓學生將“欣賞的點”搬上舞臺,能讓學生讀有展示。
一、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主題式課外閱讀,顧名思義就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課堂教學之外,圍繞某一主題展開的閱讀活動。而筆者探討的主題式課外閱讀是在課標教材的建構思路下,通過一定數量的具有關聯的文本材料,讓學生圍繞主題在不斷地對相關文本閱讀和對話中獲得整體的閱讀經驗和情感體驗。
如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是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為專題。在備課時,筆者細讀了四篇課文,了解到本單元的課文有的描繪了春天燕子南飛的風姿;有的白描了一幅夏日荷花綻放的美圖;有的抒發了對家鄉珍珠般泉水的喜愛。這些景物深深地牽引著學生,備課之時,筆者亦能想象出學生閱讀之余意猶未盡的遺憾,此時,進行相關文本的主題閱讀恰好彌補了這個遺憾。于是,筆者根據“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這個主題,組織學生大量閱讀描寫大自然的書籍和篇章。通過老師推薦、學生交流、家長互薦等途徑,引導學生開展主題閱讀。在課堂上,筆者和學生一起欣賞《走進大自然》《草葉上的歌》《雨兒在歌唱》《梅花潭》《日出》等,共同追著小鳥、隨著蜜蜂一起走進深山密林的神秘;共同躺在綠瑩瑩、亮晶晶的草叢中,迎接睡醒的露珠;共同目睹著雨兒在小溪里、土地上、草地間歌唱后,大地發生的千變萬化;共同站在梅雨潭邊感受瀑布從上而下的磅礴氣勢……在課外,QQ群是師生、家長交流的平臺,一本本好書從家長口中躍出,成為學生追捧的“明星”;一句句名典從學生手下彈出,成為家長舒心的“定心丸”;一次次交流從QQ中涌現,成為主題閱讀的“沉淀物”。
所謂,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主題課外閱讀就是指引學生在龐大的書海中截取一舟,增其厚實,添其深度,日積月累,“三千”豈不盡在囊中?
二、活水之源,取之有道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注重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重視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在實踐中領悟文化內涵和語文應用規律。[1]筆者在研究中發現,進行主題課外閱讀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
(一)懸念激趣法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激發學生進行主題閱讀的興趣呢?筆者在研究中發現,教學中,教師圍繞單元文本截取某些知識點設懸為課外閱讀做媒,能起到“望梅不止渴”的功效。如第六單元以“神奇的科技世界”為專題,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筆者經過深思熟慮后,決定以月亮為點引導學生進行主題式閱讀,在教學《月球之謎》一文中,筆者事先為學生準備了《嫦娥奔月》的故事。一聽到老師要講故事,學生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喜悅之情溢于言表。教師的聲情并茂把學生帶入了一個神奇的世界,經過抑揚頓挫的聲調,高低起伏的故事情節引導學生走進一個有趣、驚險、令人感動的故事情節中。正當孩子們沉醉其中、情感交跌、期待大結局之際,教師聲音戛然而止,同學們期待之余,老師拋出一句:“欲知后事如何,請自讀原文。”一言激起千層浪,一語撩起讀書情。課后,《嫦娥奔月》《想要摸月亮的國王》《天狗食月》《玉兔搗藥》等一系列關于月亮的文章成為課間的“常客”。
(二)讀寫結合法
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三年級的學生需要積累大量的詞匯和美句,名篇大作中藏著富有意義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動的詞句、段落,可以指導學生摘錄下來,積存進自己設立的“詞庫”中,為作文準備豐富的養料。例如,三年級第五單元是圍繞“可貴親情、友情”這個專題組織編排的。在開展這個主題閱讀時,對于能表現親情、友情的名言警句或能觸動人心的句子,筆者總是指導學生分類摘抄下來;對于感悟深刻的篇章或段落,筆者總是鼓勵學生用自己的閱歷和知識去審視、對比、評判書中的內容,并及時把思考的結果記錄下來;對于報紙上感動心弦的真情故事,筆者總是建議學生剪貼下來。一池清水,只要擊拍,就會產生陣陣漣漪,一次主題閱讀,只要不斷地尋找一個個激活點,就會產生一次次新的體驗、收獲。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閱讀無法,教者有心。在主題閱讀活動中,筆者認為,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尊重學生的閱讀需求,選取適合學生的閱讀方法,指導學生開展主題閱讀,這樣,學生才能慢慢體會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的境界。
三、舉杯邀月,共賞蓮香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開展各種課外閱讀活動,創造展示與交流的機會,營造人人愛讀書的良好氛圍。在主題式閱讀活動中,筆者見縫插針,積極為學生創造展示與交流的平臺,為提高學生閱讀的質量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賞手抄報,筑積累之心
每次的主題閱讀,筆者都鼓勵學生將閱讀所得匯成手抄報,每個主題閱讀結束時舉行手抄報評比、展示。讓每個學生在展示成果的同時,也能欣賞到他人別具一格的閱讀風采,還能借鑒別人閱讀積累的奇妙之處。比如,在“寓言故事”這個閱讀專題的展示中,有的學生將閱讀的寓言故事串聯起來,讓人讀起來朗朗上口,既有趣,又明理;有的學生則圖文并茂,使人眼前一亮;有的學生字體設計凹凸相間,給人一種不規則的美。大家在感受寓言故事魅力的同時,又學到了手抄報設計的技巧。
(二)品主題匯報,揚感悟之情
一位意大利教育學家提出:青少年只有在一個與他們年齡相適應的環境中,心理活動才會得到發展,并展現出內心的秘密。在主題閱讀活動中,進行主題式的匯報會,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情感體驗,將學生內心的感受表露無遺。在研究過程中,每個主題的結束,筆者都會舉行隆重的匯報會,從環境的布置,氣氛的渲染到匯報的順序,都做出精心的安排。如關于“月亮”的分享會上,同學們用卡紙做的月亮懸掛在課室里,電腦里響出《十五的月亮》優美的旋律,整間課室洋溢著“月”的味道。
許焯溣同學的一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拉開了詩歌分享會的帷幕,他時而高昂,時而低沉,將學生帶入了思念家鄉的情感中;林堅凱同學的一首《靜夜思》勾起同學們對小時候的美好回憶;元朗曦同學的一首《嫦娥》引發學生無限的遐想……
陳先云理事長在“以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為目標的語言文字運用”研討會上提到,語文教學要注意保護好兒童的天性,如好奇心、可塑性、善模仿、喜探究等。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海量閱讀,而開展主題課外閱讀,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把準課外閱讀的脈搏,運用各種閱讀策略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并實現讓課外閱讀成為學生持之以恒的自覺行為。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寧菁菁.讀寫結合,實現雙贏——芻議小學語文主題式閱讀與寫作一體化教學[J].新課程(上旬),2017(09):40.
[3]張娜娜.芻議小學語文“閱讀創新”的幾點策略[J].新課程導學,2016(33):70,94.
[4]章志蘭.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J].學周刊,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