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苗
摘 ? ?要: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中舞蹈作品的創新與構思獨具匠心,在舞蹈創作中突破了傳統的編舞技法進而探索更具獨特的視角,通過在敘事的基礎上進行契合主題的舞蹈語匯創作,使史詩呈現出扣人心弦的深刻涵義與舞臺效果。本文旨在分析史詩中舞蹈的作品,就舞蹈編創的類型和技法進行總結。
關鍵詞:《復興之路》;舞蹈;限定;舞蹈編創
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是繼《東方紅》、《中國革命之歌》之后,中國文化藝術史上第三部具有重大政治、文化意義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是為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華誕而創作編排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以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一百多年的重大事件為視角,應用生動詳實的歷史資料,向我們展示一副副中華民族在危難中崛起、在拼搏中奮起的全景畫面,以音樂舞蹈藝術的表達方式使我們在歷史的長河中體味祖國的滄桑巨變,體味中華民族的奮斗歷程。
一、充分發揮大型群體性舞蹈
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中,舞蹈編創者們多以群體性舞蹈來展現中華民族、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以及人民群眾的集體形象。在史詩中,以群舞的形式貫穿始終,隨著舞蹈隊形的不斷變化,舞臺構圖的轉換,舞美燈光的設計,構成強烈的視覺傳達以及內心沖擊力,賦予史詩作品豐富的舞臺藝術感染力,在人民大會堂的恢弘的舞臺依托下,由數以百計以及上千名舞蹈演員展現,使史詩作品具有磅礴大氣之勢,是強大而又堅韌的民族精神的體現。
以《曙色》為例,舞蹈演員們以剛勁有力的動作姿態在舞臺上組成群體型畫面結構。舞蹈創作者并沒有運用高難度的技術技巧動作,而是在節奏、力度、空間上進行變化、對比、重復、再現、遞進等,使作品在整體變化中又產生了“流動”之態,此種編排方式要求演員互相有默契的配合度,個體要悄無聲息的融合在集體當中,體現了整體結構的氛圍,具有豐富的構圖變化。同時,編導重視細節的編排,每一個舞蹈演員在體態和表情的變化都作了精心細致的分析和設計,使觀眾更易進入在歌曲中所唱出的唯有堅持,唯有火燒過,刀砍過也能有堅定不移的信念迎接曙光到來之情景,使舞蹈與音樂有更好的契合感,保證了作品的統一完整性。
二、舞蹈創作中突破了傳統技法的形式
舞蹈編導在創作中限制了自身的空間領域,在有限的范圍內進行最大程度的創作與想象力編創,以追求獨特的視角締造更多的可能性。在《長征路上》這一作品里,六名舞蹈演員在舞臺正中的小型旋轉平臺上,每人一只右腿的小腿處被支架固定并以它為支撐點,整個舞蹈中演員們動作集中運用上半身的各種姿態以及單腿延伸、控制,更加注重動作造型和節奏的不斷變換,時而幾個緩慢柔美動作的延伸,時而分層次的緩慢出現, 時而一閃而過轉瞬即逝。每一個動作的節奏點都特別明確、點線清晰、快中有慢、慢中有快,在相對固定的動作姿態中挖掘更深層次的動作語匯,豐富的展現了長征路上紅軍戰士不可屈服的精神和英勇頑強的戰斗力。
“限定”這一編創技法打破了傳統,在舞臺形式上顯現出了特殊的效果,更具有新意與個性。在《長征路上》中這六名舞蹈演員在限制條件下所展現出的舞蹈作品,高度表達了編創者的創作新意和作品的表現力,使得作品無論在技術上還是特點上,都極具震撼力和感染力。可見,舞蹈編創中運用“限定”手法可以使作品更具特殊性和造型性,進一步強化作品獨特性的深層次開拓。舞蹈創作中需要這樣的創新意識,它打破了傳統的思維邏輯,在突破的基礎上進而探索更具獨特的個性。
三、以敘事方式的舞蹈作品呈現
《復興之路》是一部敘事性極強的音樂舞蹈史詩,它在每篇章的開頭都以講述的形式揭開這一篇章的歷史脈絡,把觀眾帶入史詩中所要呈現和表達的情節和意境。這就要求舞蹈編創者在敘事的基礎上進行契合主題的舞蹈語匯創作, 在這種創作之下,能夠讓情節充滿了內容的豐富性、形式的生動性、藝術的文化性, 使史詩呈現出扣人心弦的深刻涵義與舞臺效果。用有意味的肢體動作的表達,展現出生動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表現出史詩從內容到形式、從動作到情感、從抽象到具體的敘事。
第二章《為了母親》展現的是一位母親和抗日軍民奮起抗爭的敘事性舞段,首先舞臺上覆蓋著的巨大的紅綢意味著茫茫血海,紅綢中央站立著一位扮演母親的舞者,母親與民眾從血海中掙扎吶喊,進而茫茫血海化為波瀾壯闊的滾滾熱血, 最后大家團結一致形成不可戰勝的凝聚力以抗爭日寇。編創者在設計舞臺道具以及布景的合理運用和安排,再以一位母親為故事主線,推動著情節的發展,使觀眾更有代入感,讓作品更具現實感和表現力,既為舞者提供入情境的感覺、增加情感的表達,又給觀者以視覺上的豐富想象,使作品有了較高的審美藝術價值。
綜上所述,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是我國文化藝術史上的里程碑,全劇以時間為線索,以重大歷史事件為載體,藝術的再現了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年歷史長河中的輝煌歷程以及中華民族自1840年鴉片戰爭至今170年間的偉大復興之路。這部史詩中的舞蹈創作既有歷史感也具有時代氣息,是藝術表現形式和高科技術手段層面的創新,使舞臺演出顯現出獨具匠心的構思,美輪美奐的舞臺風格與表演內容相得益彰。
參考文獻:
[1]張繼鋼.祖國,我們為你歌唱——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創作隨想[J].求是,2009.11
[2]趙桂珍.以歷史昭示未來 用藝術震撼心靈——漫談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J].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10.07
[3]湯其林.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的審美特征[J].文史博覽,2016
[4]湯其林.大型音樂舞蹈史詩《中國革命之歌》的藝術處理[J].湖南工業大學學報,2016
[5]湯其林.三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舞蹈之比較[J].藝術評鑒,2016
[6]席向鋒.淺談舞蹈編創中的“限定”手法[J].長治學院學報,2018.04
基金項目:
1、2019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基于文化自信的三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比較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CX20190860)
2、湖南省教育廳研究項目《共和國四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比較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9C0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