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玉偉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理念,在教學中的進一步滲透,在各個階段的教學中,教師不僅對于學生的知識學習有所關注,對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行為習慣培養,尤其是學習行為的培養,也進行著不同程度的關注。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本文對于學生的學校習慣培養展開探討,分別從學生生活行為習慣的培養,學習習慣以及習慣意識的培養,以及習慣的鞏固等幾個方面展開探討。旨在通過學生習慣行為能力的成長,提升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學生;行為習慣;培養策略
引言:
在小學的低年級階段,學生的習慣意識以及習慣的行為還沒有成型,因此在教師的教學引導中需要對于學生的習慣培養進行關注。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生活的行為習慣,對于學生的身體成長以及生理的狀態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家長以及教師需要對于學生的生活習慣培養進行關注。學習習慣的培養是在生活習慣較好的基礎上進行的,這一階段的任務主要由教師進行引導。此外,學生的習慣鞏固也具有重要的意義,教師需要給予重視。
一、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
在小學低年級階段的生活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增長與生活能力增長需要給予同步的重視,因此,教師需要對于學生的生活行為進行關注。良好的生活習慣能夠使得學生保持充沛的精力,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具有更佳的精力供應腦力的活動。事實上,小學低年級階段是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關注其生活習慣的培養,對于學生的身體成長具有極大的幫助作用,由于教師的關注時間及關注區域較為有限,因此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教師與家長進行共同合作,管理學生的生活行為習慣。在校期間學生的習慣行為培養,需要由教師進行關注,在家庭中的習慣行為培養,需要由家長進行關注[1]。
由于這一階段的學生,在個人的行為能力上尚未成型。因此,在教師的培養過程中,需要對于細節化的學生生活行為習慣進行關注。例如,在學生日常的校園生活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保持桌面的整潔,在有序的環境中進行學習與生活。在相關調查中表明,學生的邏輯行為能力,與其日常生活環境的整潔程度有關。因此,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對于其學習環境整潔程度的關注,能夠幫助學生構建良好的生活習慣,并且能夠促進學生邏輯行為能力的提升。
在家庭的行為習慣培養中,家長主要需要關注學生的作息規律,通過良好的作息規律作為學生順利學習的保障。
學生的生活行為習慣培養,需要在生活學習的過程中進行,根據其學習的需求進行選擇與學習。例如,我們生活之中總是有各種各樣的溝通,這種溝通有時候是言語的,有時候是非言語的,比如說人家給你鞠個躬,你也本能的可能會想給人家鞠個躬、問好;人家伸手要握手,你也去握手;這種非言語的溝通,其實也一直在起到種種教育的作用。
每一次的溝通,都在傳達給我們每個人每一種新鮮的經驗,或者對于一些世界的新看法。對于小學生而言,哪怕是你教我怎么打開一個食物盒,我也在這里面學到了一點東西,對不對?所有的溝通都是教育,所以教育其實就是生活本身,生活本身就在延續著這個集體的社會的生存。除此以外,教育還是一種從未成熟到成熟的狀態。這里就把范圍縮窄到看小孩跟年輕人,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需要受教育的群體,因此教育的進行需要持續化的行為進行促進[2]。
二、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
在學生的學習習慣培養中,需要根據不同的學科進行關注,不同學科中學習習慣的培養是有區別的,教師需要根據總體的學習需求以及不同學科中的需求對學生的學習習慣培養進行關注。
在總體性的習慣中,教師需要關注學生學習順序的培養,在不同學科的學習中,都需要進行預習、學習以及多次的課后復習等學習過程。因此,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需要引導其形成與此相適應的學習習慣。但是,在不同學科的學習中,具有不同的側重點。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如果不能積極動腦思考,就不能學好數學。在課堂教學與課后輔導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勤于思考的習慣,對于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要使學生盡量自己解決,而不依賴他人。例如,在數學學科的學習中,除了需要進行預習、復習等一般的程序之外,還需要引導學生進行練習,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也需要根據學科的特點展開對于學生學習的引導[3]。
結束語:
學生的學習習慣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本能。不同的學習習慣對于思維能力與數學能力的提高起著不同的作用。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可以提高學習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學能力的培養。因此,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小學階段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教師需要對此進行重視。
參考文獻:
[1]楊林,基于小學低年級行為習慣培養策略研究[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11):188.
[2]王剛,小學低年級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探究[J]. 學周刊,2018(36):45-46.
[3]江美蘭,如何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良好學習習慣[J]. 科技風,2010(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