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瑩 陸秀梅 包晗
【摘? 要】目的:探究ICU重癥患者采用心理干預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的96例ICU重癥患者都來自本院2017年4月~2018年8月這一期間,并按照數字表法分為2組,對比組患者予以常規護理,實驗組實施心理護理,并對兩組患者的PSQI評分、焦慮評分、抑郁評分以及護理滿意度予以比較。結果:護理后兩組患者PSQI評分明顯低于護理前,且實驗組患者護理后PSQI評分明顯比對比組低(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焦慮與抑郁評分明顯低于護理前,且對比組護理后焦慮與抑郁評分比實驗組高(P<0.05);實驗組患者護理滿意度95.83%,明顯高于對比組的79.17%(P<0.05)。結論:ICU重癥患者采用心理干預的臨床效果顯著,可改善患者不良情緒,提高患者睡眠質量與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心理護理;ICU重癥患者;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1-0200-02
ICU重癥患者缺乏家屬的陪護,再加上自身病情較嚴重,ICU病房費用較高,經濟負擔加劇,大部分患者都會存在一定成都的心理問題,對治療工作的順利開展又不理影響,也會影響患者的病情康復[1]。因此,對ICU患者開展有效的心理護理,可使患者的不良情緒顯著改善,對患者治療依從性與臨床效果的提高有積極影響[2]。現對ICU重癥患者采用心理干預的臨床效果予以探究,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的96例ICU重癥患者都來自本院2017年4月~2018年8月這一期間,并按照數字表法分為2組,對比組48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1例,年齡范圍21~79歲,平均年齡(50.26±29.36)歲;ICU住院時間范圍4~11天,平均時間(7.44±3.54)天。實驗組48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0例,年齡范圍22~80歲,平均年齡(50.36±29.42)歲;ICU住院時間范圍5~12天,平均時間(7.52±3.63)天。兩組患者在平均年齡與ICU住院時間等資料上的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有比較性。
1.2方法
對比組予以常規護理,包括監測生命體征與原發病護理干預等;實驗組在常規護理下加用心理護理,內容如下:第一,科學溝通:護理人員在患者進到ICU病房后,對其相關生命體征與病情變化有效監測,積極主動和觀察溝通,對各個患者的病情充分掌握,并根據具體病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疾病有關知識向患者介紹,使其對自身情況充分了解,減輕其對疾病與治療的恐懼感。護理期間對患者的需求充分了解,給予其充分的關心與掌故,對其不良情緒與心理充分照顧,使護患間的信任明顯增強,使患者的心理壓力有效減輕;第二,心理支持:對患者的巡視與陪護充分重視,對患者的需求及時了解,對患者的需求最大程度的完整,防止對患者造成刺激。每天定時和患者交流,耐心傾聽,對患者提供優質護理服務。將保持愉悅心理和病情康復的關系告知患者,使其以良好的心態面對疾病;第三,音樂療法:可適當播放一些舒緩音樂,使患者的焦慮與緊張情緒充分緩解,帶來身心的愉悅,進而使患者的睡眠質量顯著提高。
1.3觀察指標[3]
(1)PSQI評分:根據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對患者睡眠質量予以評定,內容包括睡眠障礙以及睡眠時間等,分數越大,說明睡眠質量越不佳;(2)焦慮評分:根據焦慮自評量表對患者焦慮狀況予以評定,分數越低,說明焦慮越輕;(3)抑郁評分:根據抑郁自評量表對患者抑郁狀況予以評定,分數越低,表明抑郁越輕;(4)護理滿意度:根據自制滿意度調查問卷予以評定,內容包括服務態度以及操作技能等,包括十分滿意、基本滿意與不滿意三個等級。
1.4統計學分析
借助SPSS17.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如PSQI評分等用()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如護理滿意度用%表示,用X2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PSQI評分
如表1:護理后兩組患者PSQI評分明顯低于護理前,且實驗組患者護理后PSQI評分明顯比對比組低(P<0.05)。
2.2焦慮與抑郁評分
如表2:護理后兩組患者焦慮與抑郁評分明顯低于護理前,且對比組護理后焦慮與抑郁評分比實驗組高(P<0.05)。
2.3護理滿意度
如表3:實驗組患者護理滿意度95.83%,明顯高于對比組的79.17%(P<0.05)。
3 討論
ICU重癥患者受到疾病等因素的影響,極易出現不良情緒,進到ICU后,患者處在封閉與隔離的狀態下,導致恐懼與焦慮情緒明顯加重,對患者的身體康復與治療依從性有直接影響。所以,加強對ICU重癥患者的心理干預十分必要[4]。
心理護理就是對患者的不同心理狀態制定相應措施的護理模式,借助患者和護理人員的有效溝通,使醫患間的關系更加和諧、信任[5]。護理人員在溝通與交流期間對患者的具體情緒與顧慮提供安慰與支持,使患者能夠積極面對疾病,樹立治療信心,使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顯著提高。此外,借助音樂療法對患者開展護理干預,可使患者的不良情緒顯著緩解,使其睡眠狀態與睡眠質量明顯改善,進而全面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6]。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兩組患者焦慮、抑郁評分、PSQI評分明顯低于護理前,且對比組護理后焦慮、抑郁評分、PSQI評分比實驗組高;實驗組患者護理滿意度95.83%,明顯高于對比組的79.17%,與相關研究結果一致。
總而言之,ICU重癥患者采用心理干預,可減輕焦慮與抑郁程度,改善患者睡眠質量,促使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顯著提高。
參考文獻
[1]?? 謝靚靜,嚴文飛.心理護理對ICU重癥護理質量的影響[J].飲食保健,2017,4(26):115- 116.
[2]?? 陳秋媛.心理護理對ICU重癥護理質量的影響效果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7,5(22):97-97.
[3]?? 孫海玲.心理護理對ICU重癥護理質量的相關影響[J].中外醫療,2017,36(27):158- 160.
[4]?? 陳鳳.探究心理護理對ICU重癥護理質量的改善作用[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29):5638-5638.
[5]?? 龍元媛.心理護理對ICU重癥護理質量的影響[J].心理醫生,2016,22(21):186-187.
[6]?? 洪霞.心理護理對ICU重癥護理的臨床分析[J].心理醫生,2016,22(29):19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