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啟幫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與完善,新背景下的信息化改革更是沖擊著教育領域,作為最重要的教學階段,高中階段的信息技術更是要將云計算進行引入與升華,通過對現有教育體質以及教學手段的變更來進行完善和扭轉,以此來在全新理念下的教學實踐和改革中取得跨越式進步。
◆關鍵詞:云計算;高中信息技術;教學
在不斷加劇的信息化競爭時代中,很多領域對信息化均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革與創新,而備受關注的教育行業更是憑借這股東方,在高中信息技術中引入了云計算教學。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對現有的高中教育體制與信息技術教學方式進行顛覆與改革,同時也借助的整合從本質上提升了學生的認知以及教學水平。下面就來結合實際教學經驗以及發展中常見的問題對此展開研究,希望能夠為廣大同行業教育工作者帶來更多的思考和借鑒。
一、云計算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常見問題
作為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重要環節與過程中,現階段的云計算依舊存在很多問題有待我們解決,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幾點。
(一)信息安全問題
作為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重要目標,信息技術學習必須要引導學生通過對所掌握知識的靈活運用來進行生活與實踐的融合,為此安全性對于云計算信息技術教學中更是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在云計算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賬戶信息、個人信息以及登錄信息等都會被集中的存在云服務數據信息中心系統中,如果出現了信息安全事故那么很多隱私將會存在被泄露的危險,因此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推廣過程中,必須要強調信息技術的安全性。
(二)學生缺少一定的合作性學習
作為一個重要的教學環節,在傳統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過程中通常都是以教師的授課為引領。而在實際的云計算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依舊延續了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教師單一、枯燥的講解下,將原本有趣的云計算轉變為了一種高深叵測的疑難領域,同時也會由于缺少教師與學生之間有效的互動,而導致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合作精神的缺乏。
(三)軟硬件的缺失
在陳舊的教學理念中,很多高中學校僅僅是根據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需要配備了簡單的計算機教室,不僅缺少一定的軟件、硬件支撐,同時也會由于重視程度的缺失同樣也導致了教師在教學與講課的過程中只能通過一種照本宣科的方式進行教學,這種教學手段不僅無法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會讓學生們錯誤的以為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應付考試。這種教學方式與全新的信息技術發展理念背道而馳,云計算在這種大背景下更是會由于理念的缺失而導致無法正常發展。
二、云計算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策略
針對如上問題,在高中信息教學背景下的云計算推進過程中,不妨可以從如下幾種應對策略展開嘗試。
(一)加強對信息安全的防護工作
面對云計算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所存在的諸多安全隱患,首先就要從學校內部管理的角度構建出一整套完善的網絡安全信息信息化管理體系,利用多重防火墻以及網絡入侵軟件等方式,來進行安全防御。另外,也要定期組織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組的授課教師參加定期的組織學習與培訓,通過對最新的網絡知識學習以及網絡安全防護來及時的避免教學系統中所出現的各種風險和問題,以此來最大程度上確保云計算始終處于安全的環境中運行。
(二)引導學生養成團隊合作精神
在這個大環境下,“共享經濟”已經成為了合作精神、團隊精神的代名詞,為此在高中信息技術云計算學習的過程中,更是要將傳統的教學理念進行摒棄,通過培養學生動合作精神以及團隊精神來有的放矢的進行云計算學習分組。在這種小組合作模式的作用下,確保每一名小組成員都能夠通過一種團隊合作的方式來進行溝通和交流,在養成學生合作精神與協調能力的同時,實現既定的云計算教學目標實現。
(三)強調軟硬件設施的配備
在云計算教學的過程中,學校必須要對相關的軟硬件設置配備進行把關,不僅要做好對陳舊電腦系統以及陳舊機房設備的更新換代,同時也要通過安裝最新的應用軟件來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同時借助強大的軟硬件設施,來設計出符合教學要求的各類動態網頁。
相信在這種教學手段的引導下,每一名學生都能夠借助書本的力量,通過完善的軟硬件設施配備來進行學習。從而對人工智能、大數據庫計算、云端處理等信息化技術問題有所了解和實踐應用,這些技能都能夠為他們日后的發展和進步提供諸多保障。
三、結論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以及云時代的來臨,高中階段的信息化技術已經成為了順應時代發展的重要選擇和媒介。因此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每一名教師都應當通過對學生個體差異以及社會需求的不同來設計出恰如其分的教學手段。
參考文獻
[1]周兆強.基于云計算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探索[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2(5):79-81.
[2]葉健來.應用云服務的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實踐與研究[J].中小學電教(下半月),2017(8):2-2.
[3]朱磊.云服務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分析[J].科學中國人,2017(32).
[4]張高麗.云計算在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第二課堂,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