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令方
◆摘 ?要:有學者認為:興趣是才能的支點,是創新發明的源泉,也是打開智慧寶庫的向導和萬能鑰匙。在科創教育活動中用怎樣的辦法才能激起學生的創新思維。新課程倡導下的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加強自主創新能力,首當其中的任務就是加強我國中小學生科創精神和創新行為的培養。如何順應時代,在中小學教育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創能力,形成科創意識,踐行科創行為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的一項重要任務。該文以中小學生科創精神為主要研究對象,積極探索開拓學生的科創思維、激發科創意識與創新行為方法,積極尋求解決這一問題的應對策略,希望對今后的科創教育能有所借鑒。
◆關鍵詞:中小學生;科創意識;創新行為;培養;探究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是實現中國夢的后備人才。青少年是否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識,能否成為有用之才,直接關系到我國未來的發展。因此,賦予廣大中小學教育工作者重要的責任。當今全球各國之間的競爭逐漸轉變成以經濟、科技為核心的綜合國力的較量,而歸根到底是作為科技載體的人才的競爭,誰最先擁有較強創新能力的人才,誰就會在這場激烈的國際角逐中獲得更大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廣大中小學教育工作者普遍思想固定化,教師觀念保守。如何接受創新思想也是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分析培養中小學生的科技創新精神和創新行為的方法研究,總結出培養提高中小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路徑,即通過加大國家投入、梳理科技創新培養觀念、制定培養教育計劃、設置相關課程等手段來加強中小學生的科技創新教育。
1當今中小學生的普遍情況
目前在實施課程中,傳統教育比較看重教書內容和考試成績兩種。課堂上的內容就只有教師單一的講解,然后學生在下面做筆記。擺脫不了教材的內容,教材以外的內容沒有涉及。教學手段單一,沒有其他設備支持,課堂氛圍不好,教學內容比較枯燥無味。學生上課難以產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思維不活躍,不能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精神與創新行為。根據中小學生的可塑性較強,想象力比較豐富,積極培育其創新精神和創新行為是廣大中小學科創教育工作者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
2培養兒童創新意識的教育意義
《學會生存》一書指出:“教育具有培養創造精神和壓抑創造精神的雙重力量”。良好的教育方式可以對兒童的發展有促進作用,反之也是一種傷害。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合適的教育方式,對兒童的發展起到對心理發展的劃分,具體運算階段是在孩子的7~12歲。兒童在這個階段的思維是從形象變為抽象的過渡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發展期,對一個人的生長發展有重要作用。因此,創新意識要從小培養,在他們思維形成的時期就要為創新打下基礎。作為老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創新意識,像語文《田忌賽馬》一課中,學生打斷老師的講話,說:“只改變一下出場的順序就能取勝是不對的,因為改換馬的出場順序有6種方法,不是隨便換一下就能取勝的”。這就是學生創新意識的體現,我們在課堂中要學會捕捉。
3培養中小學生科技創新精神與創新行為的具體方法
第一,網絡創新平臺圖文并茂、形聲兼備,具有較強的表現力,中小學生可以調動自己的聽覺、視覺感官細胞,產生創新的思維,激發創新的熱情,使學生不再滿足于被動接受知識,而是想要成為一個小小發明家,自己也動起手來,加入到創新的行列中來,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力。
第二,學校是由老師和學生組成,老師是傳授學生知識的。學生每天接觸最多的是老師,老師對學生的影響最大,教師的個人行為和思維方式會對學生產生影響。中小學生廣大教育者要先有創新精神才能培養中小學生具有科技創新精神。在傳統教育觀念下,有些教師教學保守,思想僵化,教學方式單一。所以,廣大中小學教師要不斷參加各類科創知識培訓學習,改變自己的教學觀念,與時俱進,多接觸新的知識,思考新的問題。教師要處于一個積極參與、思想活躍、敢于實踐的狀態才能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行為。
第三,加強中小學生科技創新教育的資源、運行及評價、激勵等政策措施的研究;根據不同的基礎條件和需求,積極探索在多種模式下建設中小學生科技創新工作的新機制,并通過示范加以推廣和應用;針對中小學校整體科技教育水平、中小學生科學素質狀況和中小學生教師教學水平等評估、評價及激勵等機制的研究;同時開展全社會聯動、資源整合等機制的研究。提高大眾媒體對中小學生科技創新的宣傳力度,積極促進國內外中小學生科技教育的合作與交流。
第四,教育部門要定期舉辦機器人和創客競賽活動,科技部門要定期開展科技創新大賽,通過學生成果的展示,讓學生有成就感。中小學要定期開展電腦動畫、科幻畫等評選活動,盡可能挖掘學生的創造動點,尋找發明根苗。展示運用科學自制的電腦動畫或科幻畫作品,描繪未來世界,創設人類美景。每一次的活動都使同學們增長了科學知識,進一步樹立學科學、講科學的信心。
總之,讓學生發揮其豐富的想象力來思考并付出實踐行動。學校和教師在開展競賽和各類科技活動中多鼓勵學生去積極創新,肯定他們的創造行為,尊重他們的想象力,幫助學生解決實踐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從實際出發,設計出最佳的教學途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的創新能力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培養。
4結論
科技創新這門活動是我國綜合實踐活動中科學實踐板塊中的一門重要課程??萍紕撔禄顒硬粌H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開拓了學生的眼界,也提高了學生的創性行為。
步入發展迅速的今天,人才的培育十分重要,我國也從未忽略中小學生科技人才的培養。提出了創新教育、營造環境、培養能力、塑造人格等關鍵詞。為提高中小學生科技創新精神與創新行為培養塔建了平臺,創造了各種機會,在加快對具有創造性思維的中小學生的發掘和培養,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科技素養對人的全面發展具有極其重大的促進意義,中小學科普教育是提升全民族科學素質的奠基工程,中小學科技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創新,要改變傳統教育觀念,將各種資源進行開發利用,要重視科學知識的選取,重視學生智力探究過程,重視科學與社會、生活的聯系。
參考文獻
[1]郭建華.做好科普教育工作,將大學資源與社會共享[C].中華中醫藥學會第八屆全國中藥標本館專業學術研討會第四屆全國中醫藥院校中藥鑒定學教學研討會論文匯編,1899:73-74.
[2]孫丹琦.謅議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J].華北煤炭醫學院學報,2010,12(6):892-893.
[3]耿銀平.讓探索和研究成為教育發展目標[J].青春期健康,2014,(5):12.
[4]張凱.民國時期中小學科學教育政策研究(1912—1949)[D].安徽醫科大學,2012: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