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慧
摘 要:城市景觀和建筑既具備開放性,又具備復雜性,它和某種環境彼此依存,受社會以及經濟、人文科技等眾多因素的深刻影響。本文就景觀建筑的設計在現代化城市中的創作的關鍵作用、景觀建筑的合理規劃設計理念以及方法展開了細致的探究。
關鍵詞:景觀建筑;建筑學;設計理念;設計方法
中國現今的現代化城市中,景觀建筑設計的基礎任務即是城市中的空間環境生態系統,它對于城市的經濟以及社會、文化這三者的協調與穩定發展有著極其關鍵的作用,并且,為居民創出了一個健康的、安全的、舒適度高的空間環境。景觀規劃設計融合了城市規劃以及建筑學、城市設計以及風景園林,繼而組構為一綜合的、完整的單獨的學科,即景觀建筑學,在景觀建筑學中則囊括了自然以及人工這兩大要素,令建筑、建筑群得以和自然環境變為一種彼此呼應的關系,令其使用起來更為的便捷、更為的舒適,對其總體上的藝術價值也是一種提煉,其基于規劃以及建筑設計的角度,對人們的使用投入了關注,即人是屬于自然與社會這兩者彼此融合后的一種“混合物”,而人和周邊的環境彼此間的關系,成為了該學科的關注點,它對人、自然這兩者間的關系予以協調,著重凸顯了人類的發展同整個原生態環境的長久發展、可持續性,服務于人和自然所構建而成的生態系統,促進“人與自然”的長久化的諧和的關系,也即廣義上所說的建筑學。基于盡管建筑學這一導向,繼而變為規劃以及建筑、風景園林這三者集合的設計。
現如今,雖然建筑學所囊括的內容中既有城市規劃師以及建筑師,又有風景園林師展開設計的人居環境,但是不管是哪一專業,又或是哪一個人,均無法設計以及控制整個景觀建筑內所囊括的一切內容。也即為,要求擴展景觀園林設計的專業知識,來較好地適應極廣化的實踐,故而,任一的項目均需由各個學科的專業人員來加入進來,一齊地協作執行。
一、增強專業間的相互溝通與合作
實際上,規劃師以及建筑師也好,風景園林師也好,他們的工作目標具體來講是統一的,均是要打造出舒適愜意的人居環境;其具體的區別是對于人們的行為以及心理、形體的塑造語言的實際把握,多種因素彼此間的協調力等諸多方面,即在工程的整體空間以及工作、尺度上的著力點不一樣。對于規劃師而言,其具體的工作內容是:劃定成了總規劃、詳細規劃這兩大階段,總規劃能夠依照地域的性質來劃定成城市的總規劃以及市域城鎮體系的規劃、區域規劃。而就詳細規劃這一階段而言,其工作內容具體為明確地塊建筑的整體容量,明確技術指標。除此之外,還要關注對于體型以及空間環境的全面營造,并且設計了在建筑學這一領域內的內容,應當要多和建筑師展開合作。對于風景園林師而言,其工作的內容具體囊括了:地區土地環境的生態以及資源的規劃、各風景區的規劃、城市的綠地系統規劃、城市綠化設計以及城市公園、景觀資源保護的設計、室外空間的環境設計等,創出優美的、動人的自然環境以及人文環境,這對于人們的生活、工作、健康均會有極大的影響。規劃師也好,風景園林師也好,他們均要具備相當豐富、深層次性的建筑學專業知識。而對于建筑師而言,他們也需要知曉有關的規劃以及園林方面的知識,并且,景觀建筑學事實上并非屬于單一性的組織方式以及空間所造就而來的關于美的秩序,故而,我們應當要以大視角看待我們的設計以及創造對于自然、對于我們自身的生存環境的總體影響,在我們去對生存環境予以改變的時候,要能夠考量一個問題,即這樣的改變可否使我們仍然和自然處于諧和的關系中?專業不一樣的人員,其能夠發揮出的作用不一樣。
二、專業背景多樣的景觀建筑師
景觀建筑學和眾多學科都有著密切的關聯性,譬如說環境藝術以及建筑學、市政工程設計、城市規劃等,而實際上,景觀建筑學根本上所研究的還是戶外空間(土地、人類)的實際問題,它同現代城市規劃彼此間的重要的區別是,對于景觀設計學而言,其是關于物質空間的合理規劃以及設計的一門學科,囊括了城市、區域物質空間的合理規劃及設計,而對于城市規劃而言,其更為關注的則是社會經濟以及城市的總的發展規劃。基于景觀建筑師這一角度看,其擁有了更為優秀的對于眾多環境要素來予以整合的實際能力。景觀建筑學中規劃設計的理念以及方法
(一)尊重“天地人神”的歷史文化、藝術設計觀
這也即囊括了在景觀環境內所潛藏的風俗習慣以及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等。景觀除了同環境以及生態密切關聯外,還同國家文化的歸屬密切關聯。景觀對于家園、對于歸屬感而言,均是它們的基礎。特別是在對于環境污染問題的處理、對文化身份的再度拾回、重構人文精神關聯性方面,景觀建筑學或許可稱作是最應當發揮其實效的一門學科。景觀建筑學之所以能夠擁有較好的地位,源自于它和自然系統的固有的關聯性,源自于它同本土的環境文化彼此適應之下的農耕傳統的“根”,源自于數千年以來所生成的、和自然環境高度適應的歷史文化以及藝術的“天地人神”的聯系橋梁。
(二)可持續性以及同自然結合的整體的生態設計觀
可持續性以及生態型會變為設計者們先予以考量的兩大因素。同自然結合的生態設計事實上即是要針對景觀原始的地域性給予足夠的尊重,具體而言囊括了,在當地去找尋其設計靈感以及設計類自然元素;而對場地予以尊重的具體特點則囊括了,對本土的自然文化遺產、其自然過程以及格局。保留并且運用再生地中實際存有的景觀元素、材料,使其能夠發揮出全新化的實用功能、審美功能。事實上,自然元素設計即是要盡全力地去順乎于“自然”的一個過程,依生態原則來予以規劃和設計。即借助于詳圖材料以及本土植物而將景觀具體地設計為如此的有機體:它最大化地運用了自然水、最小化地運用了人工水,讓自然來完成做工,使得這一有機體能夠投入最為精減的人工成本,但仍然可持續性地運轉以及生長。其倡導的事實上是全新化的“生態審美觀”,所主張的即是要呈現出自然的野趣美,生態真實美、生態過程的美,是城市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在未來的不久,節約水源和節約用地、補充足夠的地下水、新式清潔能源運用、保護和恢復本土生態系統的整體性以及多樣性等必然會變為新主流。而景觀業已不會再僅流于表層的美麗樣式,會追求更優地同自然生態系統的深層融合,同時把基于生態價值觀以及生態美學導向的新形式以及功能、思想內容全面地、更深化地統一起來。
(三)要對“以人為本”設計觀有正確的認識
“以人為本”具體要體現出的是對整個自然發展規律的全面尊重、對人在歷史長河中的主體地位的高度尊重,兩者的統一性。以人為本對于現今世界的每位設計師而言,都是要著重地考量的要點問題,具體的原因在于它關乎于人類的生存環境最終的歸屬。一名景觀建筑師其終極一生的目標以及服務對象其實即是人和自然的規劃設計,應當要理解自然,同時要理解自然與人彼此間的關系,對自然及人文的尊重過程,確保自然人文系統,對人和自然兩者的利益加以協調,令兩者能夠達成最優的平衡狀態。把“以人為本”這一基礎原則貫穿于規劃中,對大自然的環境保護到位,給人類一個可持續性發展的、宜居的生態環境,而非是著重于人類對于整個自然的生態、資源的過度性的開發及占有;并且,著重關注城市規劃融入生態學以及建筑學之后的有利點,基于自然和人文這兩者的可持續性發展的眼光,來對人本理念進行理解;在實際的設計中,可以更為深化地展現出人的多面、多位的關懷,這也即是人本理念的設計觀。在日后,“以人為本”或許就會變為“以自然為本”。
三、結語:
總而言之,基于人的聚集活動場所而展開規劃設計,尋回已經喪失的價值觀念,對人們的根本鑒賞力加以提高,繼而對社會精神文明加以推動,這實際上即是我們當代的景觀建筑學的本質、靈魂。
參考文獻:
[1]邱建,崔珩.關于中國景觀建筑專業教育的思考[J].新建筑,2005.
[2]劉濱誼.走進當代景觀建筑學[J].時代建筑,1997.
[3]王向榮,林菁.西方現代景觀設計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