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凌云
摘 要:關于如何培養終身體育意識的問題,我認為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教學形式的豐富、教學環境的優化以及體育習慣的培養。因而,本文從形式、環境和習慣入手進行了探尋。
關鍵詞:高中;體育教學;終身體育
長期以來,學生缺乏體育運動意識。由于沒有運動意識,學生不會用運動釋放巨大的學習壓力,長此以往,壓力得不到有效的宣泄,各種心理問題、學習問題撲面而來。由此可見,缺乏體育精神和意識不只是影響體育學習而是影響整個人生。故而,在素質改革的背景下,高中體育教育要重視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奠定全面、健康發展的基礎。那么,如何培養終身體育意識呢?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豐富體育形式
教學形式關乎學生學習的情緒和心態,如果形式老舊,學生積極、正面的情緒會難以調動,不利于主動走入課堂;如果形式新穎,學生會自然調整心態,以陽光、健康的心理擁抱接下來的學習旅程。因而,教學形式對于學生——教學主體影響巨大。知道了這一點,教師可以通過豐富教學形式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為什么這么說?因為終身體育意識能否形成取決于意識主體對于體育的態度,如果態度端正、正向,學生會自覺接受體育,形成終身體育意識。所以說,教師要豐富體育教育形式,漸進式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
以“排球墊球”的教學為例,傳統課堂上,教師會采用“演示+練習”的教學形式,先讓學生觀看排球墊球的動作要領,之后自由練習動作。在這種教學形式下,體育課堂枯燥無聊,學生不僅無心學習而且產生了抵觸、厭惡體育課的情緒。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很難形成終身體育意識。而在體育改革的背景下,我創新了教學形式,使之豐富化和多元化。具體來說,我創造了“多媒體+游戲”的教學形式,首先,觀看排球比賽視頻,重點突出排球墊球動作,引導學生直觀感感受墊球的魅力、感知動作技巧,產生學習欲望。其次,組織墊球游戲,即,三人一組接力墊球,墊球個數最多的小組獲勝。在游戲的過程中,學生認真而自覺地學習了墊球動作,掌握了動作要領。不僅如此,在游戲環境中,學生還感受到了排球的魅力,滋生了體育運動興趣。當有了興趣之后,學生會自覺參與運動,漸漸地形成終身運動意識。所以說,豐富體育形式是培養終身體育意識的前提條件。
二、優化教學環境
環境對人的影響巨大,人的行為習慣、意志品質和興趣愛好皆受到環境的影響。因而,終身體育意識能否養成會受到教學環境的影響。為此,教師要優化教學環境,營造一個和諧、積極、現代、健康的環境,讓學生在該環境中沐浴運動的陽光,感受運動的魅力,拓寬運動的視野,從而增強體育素養,樹立終身體育運動精神。
以“蹲踞式跳遠的起跳”的教學為例,以前的體育學習環境是書本學習和室外運動,學生接觸不到新鮮的體育“血液”,也就產生不了體育感情,形成不了體育素養。現如今,我用多媒體設計了一個富有現代感的和諧的教學環境,師生之間互相交流探討,引導學生全方面感知體育知識,培養終身體育意識。具體來說,首先,利用多媒體拓展相關知識,包括蹲踞式跳遠的由來、發展,豐富學生體育知識;其次,播放一些與蹲踞式跳遠有關的視頻,讓學生直觀感知這項體育運動,了解該運動的優點;之后,與學生探討關于“蹲踞式跳遠起跳”的問題,如,你認為起跳時應該有哪些動作?為什么擺動腿積極上抬?通過相關問題的探討與交流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增強體育素養。由于教學環境的優化,相比之前,學生大大加強了體育素養。又因為體育素養的建立,學生具備了體育意志品質,自然也就生成了終身運動精神。因而,優化教學環境有助于學生培養終身體育意識。
三、培養體育習慣
習慣成自然,是說習慣了某個環境、某種做事方法或者某種事物的存在就很難改變了,也就成了一種自然發生的情況。因此,培養終身體育意識需要培養體育習慣。當體育運動成為一種習慣之后,學生也就具備了終身體育精神。
以“球類運動”的教學為例,剛開始這一章學習的時候,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于籃球、排球以及足球“不感冒”,他們沒有進行相關運動的習慣,也沒有終身體育意識。為此,在本章的教學過程中,我將培養學生體育習慣作為一項重點工作,幫助學生形成終身運動思想。關于體育習慣的培養,我是這么做的:
1.規定每天課外活動時間,學生必須選擇一種球類運動進行練習并記錄身體狀態。(目的:一段時間之后,學生可以明顯感受到身體的變化,繼而意識到運動的重要性,培養運動習慣。)
2.每節球類運動課,課堂前15分鐘,學生需要講一個與球類運動有關的小故事。(目的:學生感知運動魅力,建立運動意識,培養運動習慣。)
經過一個章節知識的學習,學生培養了體育習慣,形成了終身體育意識。因而,培養體育習慣有助于學生生成終身體育意識。
總之,培養終身體育意識是高中體育教育的重要內容。在新課改的前提下,教師要學會豐富教學形式、優化教學環境以及培養學生體育習慣,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
參考文獻:
[1] 林國忠.體育教學應重視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J].當代體育科技,2017,7(18).
[2] 孫葛峰.論中學體育教學培養學生個性的策略[J].教育觀察,2016,0(12X):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