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改革的目的是改變學生們的學習方式,讓原本被動單一的學習方式轉變為多元化的,這需要師生共同努力在實踐中得到答案。
關鍵詞:課程改革 學習方式 課堂教學
所謂的學習方式一般是指,學生學生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的行為、認知,使得學生能在自主、探索、合作方面的基本特征。課程改革是改進和改變學生的認知學習方法,將被動和單一的學習方法發展為多元化和積極的發展。它由三個方面進行:自我探索,合作與交流,以及操作實踐。為了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我將在這里談談我自己的想法。
一、創設民主的課堂教學環境
學習教學環境對學習風格有重要影響。在數學課程中,教師是教學和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合作者。"這句話表明師生關系應該是平等的,民主的,和諧的,以營造平等,[1]信任,寬容,尊重和理解的氛圍,從而使學生得到相應的鼓勵和激勵,從而成為學習。大師們走上正確的學習路線。例如,當我在"矩形和正方形"一書的第二年教學時,在課程開始時,我設計了一個圖表來猜測圖形是什么。信封里面有一張矩形彩色紙,露出一個部分。請同學們猜猜信封里裝的是什么形狀的圖形,學生們的意見不同,有猜長方形的,有猜正方形的,爭論得非常激烈。這時,我請猜兩種圖形的同學各選一名代表到前面拉一拉,其他同學認真觀察彩紙露出部分的變化:長方形——正方形——長方形。我問:"為什么一段時間是一個矩形,一段時間是一個正方形,一段時間是一個矩形?這就需要讓學生對問題有興趣了解,提出需要的問題引出學生的興趣,欲望鼓勵學生對問題進行大膽的探索和研究。有利于學生的創造性活動。因此,為學生們創造民主和諧的課程教學環境,更是讓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基本條件。
二、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
組織學生實施有效的小組協作學習,這也就是學生學數學的途徑之一,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學習探討,學習的過程就是通過教學中對動態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促進發展的,而且,在小組內也能夠達成相關的教學評價標準,并且對于學生自主獨立探索實踐發展有著促進作用。
首先,實施團隊合作學習要注意組成員的組成是由高素質組成,組應該是同質的組成;小組應加強群體(群體)之間的比較,淡化個體(學生)之間的比較,真實引入群體之間的競爭機制,以發揮群體的積極作用,[2]提高學習動機和能力。每個學生,通過小組的合作學習,使每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原始學習進行改進。
其次,就是需要讓學生們把學習放在首要位置,為其騰出充足的時間空間參與到學習的過程當中去,去尋求合作、溝通以及解決問題。例如,在學習"六的乘法口訣”的過程中,創造了學生喜歡的小動物的情況。在我嘗試編譯6號的乘法后,為了快速記住嘴,請仔細觀察學生,你找出”6乘法”的定律是什么,我們怎么能記住它?學生四人為一小組,交流自己發現的規律。再全班匯報自己小組發現的規律:小組1:我們小組發現”6的乘法口訣”每一句中都有六。而且每一句的積都比前一句多6。小組2:積多6是因為一六、二六多了1個6。小組3:我們組補充兩點:口訣里按順序排列有一、二、三九。這些數字表示的是幾個六,還有它們的積都是雙數等等。通過小組交流和合作學習,學生發現了很多規則,掌握了”6倍增法”的特點,學生們通過相關內容掌握記憶口訣,這就已經從被動式學習變為了主動式學習,在根本上發生了改變,只要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空間,學生一定能發現更多的規則與機會,通過自己與同學的探索和交流來解決問題,同時獲取知識,形成技能,增加對數學的興趣和自信。解決問題。學生各方面的素質都有所提高。
最后,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施可以使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規范教學。教師應為教學付出更多的時間精力去檢查指導內容,并且及時的做出調整,反饋相關情況,才能有效的把控住學生的學習狀態,激發學生的注意力,這也從而不難看出,學生們的注意力很重要,需要不斷提供新鮮的內容,才能促進其做出溝通交流。
三、精心設計操作活動
兒童的數學經驗主要是通過實際操作。實踐操作是操縱在對象,圖形,表格或符號中表達的數學概念的行為。華盛頓圖書館的墻上:"我聽到了,我忘記了;我看到了,我記得它;當我做到了,我理解它。"從一方解釋這三句話。學生參與的重要性。實踐操作使學生能夠參與數學活動的重要方面。它使學生??能夠在"做數學"過程中獲得豐富的經驗,并幫助學生"重新創造"知識。例如,在教授"千知識"時,設計了兩項業務活動。這是第一次為每組提供1000個小立方體。我先讓學生猜"有多少個小正方體",再用"數一數"這種孩子們生活中常用的方法來檢驗自己的猜測,提出數的要求:"(1)數的準,(2)數得快,(3)數的結果要讓別人一看就明白。"先讓學生交流自己小組打算怎樣數。讓學生分組并在一個小立方體上進行協作,以便他們審閱"10個,10個,10個,10個,100個"和"10個,100個,一千個"。通過對學生的動手計數,然后觀察課件的生動演示,學生對"千人"有了更清晰的認識。第二次,我用了反盒子讓學生依靠柜臺數量,突出了整個十轉彎拐角的數量,并滲透到小數點關系。學生內置“千以內數”概念;也就是1000以內的數字;在他們的個人活動中,通過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后,學生就能以計算器輕松進行千以內數值的計算,進行個十百千以及相鄰單位計算。在這個教學當中,教師講,學生聽,結合實際操作得當結果驗證,這樣學生可以創建他們在動手的過程這就能夠學習復習到所需的知識,與此同時在整個過程當中,還能鍛煉到學生的觀察能力、聯想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動手能力以及抽象思維等等。
四、重視信息技術的應用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現代信息技術將會成為學生們探索學習知識的重要工具,例如,學生們可要利用計算機訪問互聯網在網絡上獲取需要的信息內容,并且,他也能夠代替人們較為單調無聊的工作內容,從而釋放學生們的時間,讓學生們有更多的的時間去創造,這樣也就能夠充分的發掘學生們的能力,多動手動腦進行思考與探索時間,促使其達成全面發展的目標。總而言之,這將會是改變學生們學習方式最值得研究的一個課題,能促使當前的數學課題教學更進一步。作為教師也更應該了解并認識到相關內容,通過實踐教學去改變改善學生們單調被動的學習方式,向著豐富多彩主動的方向轉變,促進學生們的思想與身體雙方向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朱志平.提倡選擇性學習:新課程的一大特色[J].全球教育展望,2002,31(11):59-62.
[2]吳東曉.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幾點思考[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4):135-136.
作者簡介
李晶(1987.1—),女,漢,籍貫:陜西咸陽,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