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威


摘 要:利率市場化的改革通過多種形式對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產生影響,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呈現持續深化現象,對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模式帶來沖擊,隨著互聯網金融應運而生,利率呈現出市場化、多元化特點,其不僅影響商業銀行利潤,也增加銀行風險,這使銀行開始考慮利率市場化與經營管理之間的關系,如何才能在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中創新出經營管理模式,改善自身不足以獲取更好發展便成了商業銀行急需解決的難題。由此,本文對基于利率市場化的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創新進行了相應探討。
關鍵詞:利率市場化;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創新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各項金融改革措施不斷持續推進,我國金融市場逐漸向透明,利率市場化作為實現金融市場化的關鍵要點,其對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影響利弊共存。商業銀行在實際經營管理創新環節中,受“互聯網+”模式影響,變更經營管理方式成為必做抉擇,這使商業銀行有了較大存款利率壓力,由此,商業銀行就得創新經營管理模式,以更加科學、與時俱進的經營管理方法來拓寬業務規模。
一、利率市場化的意義
利率市場化是指由市場的供求來決定金融機構在市場的融資水平,換種方式來說,就是主要指金融機構在貨市市場上融資的利率水平。以1996年中國人民銀行放開銀行問同業拆借利率為改革開端,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一直遵循“先外幣,后本幣;先貸款,后存款;先長期、大額,后短期、小額”的漸進式改革思路,穩步走過了20年的歷程。在利率市場化推行后,與傳統的利率相較而言,利率市場化則主要是依據市場的供求來進行確定的,這從一定程度上使國家對市場利率水平的調控力度出現了下降現象。然而在實際情況中,金融機構決定金融利率的多少這一現象就是利率市場化,立足央行基準利率的基礎上,對金融機構給予極大自由,讓這些金融機構在結合自身資金實際狀況與對金融市場變化的動向進行判斷的前提下,對利率進行調節,并且通過優化金融市場資源配置,推動金融與經濟協調發展。
二、利率市場化環境下對商業銀行有哪些影響
(一)促使利潤下跌,使商業銀行之問競爭激烈
商業銀行主要通過金融業務、證券交易與貸款等經營模式來賺取自身利益,從中進一步發展壯大。而在我國還未正式推行利率市場化時,商業銀行利差收入是其關鍵收入,利率市場化后,銀行凈利差收窄,利潤降低;如自2016年以來匯豐銀行凈利息均值從2.33%下降至1.810%;匯豐銀行平均資產收益率南4.93%降至3.90%,同期負債成本率從2.6 1%降至2.11%,都明顯體現凈利差收窄,利潤降低現象;且利率不斷波動,也影響了利差收入,利率市場化致使利率增加,使利差出現下滑現象,也使商業銀行盈利同樣下滑,從而利差無法支撐商業銀行正常經營,使商業銀行之問競爭激烈。
(二)提高商業銀行創新能力
在利率市場化全面推行下,銀行問競爭呈現白熱化趨勢,同時,金融市場穩定性的匱乏對商業銀行利率的穩定性也產生了作用,這都使商業銀行往常的盈利方式受到影響,傳統商業銀行的經營發展模式也相應產生了極大的沖擊,這時銀行如果想要在競爭中獲取發展與盈利,就需考慮市場需求根本因素,逐步對商業銀行發展模式進行改進,加強銀行自身創新能力。
(三)對利率定價能力要求更嚴苛
商業銀行以資金融通為資本業務,其業務包括資金籌集部門及使用部門,受傳統業務與計劃經濟約束及影響,商業銀行難以對資金利率進行定價。在利率市場化以后,商業銀行在利率上具有了絕對自主性,使得商業銀行在應對自己方面的能力得以強化,從而能合理調控市場利率,使其獲得較高額的效益。然而,由于現有部分商業銀行在市場利率定價上仍然存在問題,譬如參與定價競爭顯得不夠理性、貸款定價機制不夠健全完善、專業定價人才大量不足等,這些因素都對利率市場化下的商業銀行發展產生了阻礙。
三、基于利率市場化環境下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存在的不足
(一)商業銀行存貸款業務不足
存貸款業務是商業銀行傳統主要資產業務,是其獲得利潤主要來源之一。有關貸款與利率的關系,凱恩斯認為企業借貸受資本邊際收益率和利率兩個方面的影響,當資本邊際收益率保持不變時,利率越低,企業借款意愿越高,資本邊際收益率變動時,即使利率上升,只要資本邊際收益率>利率,企業也會增加借入資本,擴大投資;反之也同樣成立。
由表1可見,2015年人民銀行放開利率浮動上限中,上浮利率占比從2015年的48.56%下降到2018年的35.92%,在利率市場化下,貸款占比明顯受利率的影響,貸款業務下降,導致銀行傳統的穩定性收入的來源效益降低,影響商業銀行的整體發展。
(二)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專業人員匱乏
從商業銀行及經營管理發展來說,商業銀行運行的核心是以人才,只有具有一定的人才儲備,才能更好推動銀行運行。在利率市場化下,為使商業銀行取得更好效益,有明顯提高,規避行業風險,就需具備專業性能強的管理人員積極投身銀行管理,更專業開展銀行經營管理工作,據統計,銀行80%的利潤來自客戶總量的20%的優質客戶。由此可知,銀行在經營管理上,需提高客戶服務質量,但當下銀行缺乏專業性能過強、業務水平牢同的高素質管理人員及團隊;并缺乏對相關崗位員工的管理技能培訓、踐行,以使得管理人員自身素質亟待提高。
四、基于利率市場化的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創新分析
(一)創新人才管理及培養機制
南表2數據顯示,2017年除了中行員工同比為正,其他三大行均位負。如2017年農行員工同比減少了2.Ol%,建行減少了2.76%。員工數量縮減,管理費用率整體下降,這就體現了銀行人才儲備的缺口。銀行在追求利潤過程中,要補足缺口,注重人才管理,將重心從以往的僅注重營銷人員轉變為創新人才管理與培養機制,這才有利于高素質人才培養,促進銀行長久發展。同時強化人員管理培訓,通過各種專業的培訓課程,使人員掌握運用利率定價的定理,提高管理人員風險預測與識別的能力;同時要提高銀行管理水平,健全建立各種考核機制、監督機制、薪酬制度,創新管理的理念,利用激勵的手段,提高管理力度,推動商業銀行經營管理能力的提高,加快商業銀行的發展。
(二)創新經營運作模式、增加業務數量
立足商業銀行主營業務在利率市場化中受到的影響,創新經營模式。一是推動商業銀行經營結構多元化、廣角化、全覆蓋,發展有利的表外、中間業務,增加存貸款業務數量,防范利率風險。二是立足成本最低,效益最大化的基礎之上,強化網絡銀行建設,節約顧客及銀行成本。三是銀行可將顧客作為市場的主導,客戶定價通常受利率影響,利率以l0%、5%增減,銀行需改變此種定價營銷戰略,轉變戰場,主導顧客需求方向,創新顧客選擇模式,讓其跳出慣性思維,給顧客提供創新契機的金融產品,增加業務。四是積極和其他商業銀行構建商業合作關系,創設將大型商業銀行當作領導的共榮經濟體,通力協作,且合理競爭,借助強化整體實力來科學、有效處理利率市場化下自身發展遭遇的困境,為商業銀行更好發展而創新道路。
(三)建立利率風險管理機制
在利率市場化下,銀行風險防控應結合實際情況健全各項機制,至2018年四季度末,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2.03萬億元,較上季末減少0.0068萬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83%,下降0.04%;商業銀行貸款損失準備余額為3.77萬億元,較上季末增加0.1006萬億元:撥備覆蓋率為186.3I%,較上季末上升5.58%;貸款撥備率為3.41%,較上季末上升0.03%,風險抵補能力充足;由此可見,商業銀行應在完善經營管理上,建立利率風險管理機制迫在眉睫。其應立足發展實際歷程,提高相應風險識別系統和風險分析方法,強化鞏同抵補風險能力,建立健全銀行利率風險管理的機制,做好規避風險工作。
五、結語
基于利率市場化商業銀行經營管理要長遠、穩定的運行,就要對現實中遇到的挑戰進行細致分析,創新經營管理方法,模式,找出應對方式,發掘新的獲取利潤方式、增長點,推動商業銀行更好發展。
參考文獻:
[l]許南,謝新非.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經營績效的影響一基于動態(;MM模型的實證分析[J].經營管理,2017(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