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忠
◆摘 ?要:2019年2月,國務院正式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簡稱“職教二十條”。本文探討“職教二十條”指導下的職業院校教師發展問題,本文首先闡述了職業院校教師發展現狀,然后指出“職教二十條”對教師的要求就是向“雙師型”教師轉變,最后從專業教師向“雙師型”教師轉變,基礎課程教師向“雙師型”教師轉變,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三個方面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雙師型”教師;理論;實踐
2019年2月,國務院正式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文件包含七個方面二十條具體方案,簡稱“職教二十條”。
文件要求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優化學校、專業布局,深化辦學體制改革和育人機制改革,以促進就業和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鼓勵和支持社會各界特別是企業積極支持職業教育,著力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其核心是促進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國家為了調動企業的積極性,給出了“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的組合式激勵政策,同時將多措并舉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幫助學校和教師融入產業,這對現在職業院校教師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和機遇。
一、職業院校教師發展現狀
當前職業院校絕大多數教師來源于應屆畢業生,從事教師工作之前一般涉足的主要內容都是理論研究,專業實踐機會不是太多,一般也沒有相應的真實行業工作經歷,無法直接了解和掌握企業的新工藝、新技術和新規范。近年國家倡導工學結合,大力開展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但由于教師自身的行業經驗限制和企業的積極性不高,職業院校絕大多數教師與產業的融合度不高。在教學方面,加入了很多的實訓課程,但與產業銜接度不夠,再加上傳統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聯系不緊密,極大影響了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在科研方面,深入產業前沿的機會較少,缺少服務企業與社會的平臺,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職業院校教師價值的實現。總體來說學生培養效果達不到預期和自身專業發展受限是相當一部分職業院校教師焦慮的兩個問題。
二、“職教二十條”對教師的要求
“職教二十條”為職業院校教師提出了要求也指明了發展的方向,那就是成為“雙師”型教師。職業院校教師應該具備較高的專業實踐能力,要讓學生習得高技能,教師水平必須達到一定的高度,大師培養出大師的概率相對較高。同時教師擁有較高的實踐能力才使得企業工程技術人員與職業院校教師溝通與合作成為可能,在不斷合作與雙向流動中實現產教深度融合,形成健康多贏的校企“雙元”育人模式。
三、“職教二十條”指導下的高職教師發展
1.傳統專業課程教師向“雙師”型教師轉變
(1)加強自主學習和研究
專業課教師大多擁有較高的專業理論水平,且學習能力較強,可以利用現有紙質書籍和網絡資源自主了解、學習和研究專業實踐所需知識,為工程實踐做準備。
(2)充分利用學校和國家政策進行專業實踐
現階段很多職業院校大多擁有一定數量不同水平的實訓基地,教師可以參與基地建設與教學,能較快提高工程實踐能力。積極參與“訪問工程師”項目也能直接進入相關企業直接接觸工程實踐。隨著“職教二十條”方案的落實,國家將建立100個“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校企合作項目也會越來越多,教師需要做的就是積極參與充分利用資源,實現教師發展與產業發展一體化。
2.傳統基礎課程教師主動向“雙師”型教師轉變
(1)積極學習專業知識
基礎課程教師雖然不具備專業知識,但大多具備較高的公共基礎知識和學習能力,比如傳統數學、物理、化學教師可以向對應理工類專業教師轉變,傳統英語、語文教師可以向對應文科類專業教師轉變,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利用便利的現代化學習資源,不斷累積專業知識和能力。
(2)積極參與專業建設與專業實踐
基礎課程教師積極參與專業建設與專業建設,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的專業理論與實踐能力,實現基礎課程教師向專業教師的轉變;另一方面可以更科學的安排基礎課程的教學,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專業發展與可持續發展。
3.加強教育理論學習,積極探索“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
產教融合的目的在于實現校企“雙元”育人,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國家競爭力提供優質人才資源支撐。校企“雙元”育人涉及兩個教育主體,教學場地分教室、校內實訓基地和企業等,教學內容總體分理論和實踐,如何把眾多的教學元素整合好,實現“雙元”育人效果的最大化,這需要教師加強教育理論的學習和研究,從之前“工學結合”和“現代學徒制”試點的經驗看,教師需要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1)向“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轉變
傳統教學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要,同時大部分職業院校生源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差距較大,統一的人才培養目標、統一的教學大綱和統一的“授受”式教學在現實中極大阻礙了學生的發展,現階段需要的是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解放思想,接受“以學生為中心”的現代教育理念,借助信息化教學手段,創新教學組織模式,科學安排教學內容,實現校企“雙元”立體育人的最優化。
(2)促進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的融合
現階段由于基礎課程教師自身專業能力的限制和教學主體單位的分離,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的銜接和融合不夠,大部分職業院校基礎課程服務專業的針對性和目的性都不強。理想的狀態是基礎課程教師不斷向專業教師轉變,開發產業發展需要的基礎理論和基礎實踐課程,真正滿足學生的專業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需求。
(3)解決好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問題
從教學內容看分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個部分,理論又分基礎理論和專業理論,實踐分學校實踐和企業社會實踐,如何安排好理論與實踐的學習對學習效果起到重要的影響,從實踐看要根據不同的教學模塊可以考慮先理論后實踐、先實踐后理論和理論實踐一體三種模式,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不斷研究。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J].國發4號,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