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啟燕
摘 要:有研究認為,3歲至8歲是幼兒閱讀能力學習成長的關鍵期。而從3歲開始,大部分幼兒就開始進入幼兒園的學習。所以,幼兒教師必須要利用好這一時期,帶領幼兒去掌握文字、聲音與意義之間的關聯,幫助幼兒筑好閱讀能力的基礎,培養起良好的閱讀興趣與習慣。在各種閱讀教學方法中,親子閱讀被認為是比較有效的一種學習途徑,值得深入研究與實踐。本文即從營造閱讀環境、選擇閱讀對象和打造溝通渠道三個角度,對幼兒親子閱讀活動的指導策略進行探討。
關鍵詞:幼兒;親子閱讀;指導策略
隨著時代的發展,幼兒教育理念也在不斷更新進步,家庭教育因素的作用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具體到閱讀能力的培養上,親子閱讀也有很多優勢。比如幼兒的模仿能力很強,親子閱讀是家長與幼兒共同進行閱讀活動,家長的行為態度都能對幼兒產生示范作用。又如,親子閱讀往往能創造出一種溫馨的氛圍,能夠滿足幼兒對親情關愛的需求,有利于調動起幼兒對閱讀積極正面的情緒,推動閱讀興趣與習慣的形成。幼兒教師要積極創造條件,為幼兒和家長提供幫助和指導,讓親子閱讀能夠充分發揮出效果。
一、營造舒適溫馨的閱讀環境
這里所說的環境包括軟硬兩方面。上文提到的溫馨的閱讀氛圍就屬于軟環境的一種。而硬環境又包括兩種情況,幼兒園的閱讀環境和家庭閱讀環境。雖然親子閱讀大都發生在家中,但有的幼兒園有時也會在園內組織一些親子閱讀活動。不同的場合在硬環境的打造上有一定的共通之處,也存在某些區別。比如園內的親子閱讀活動,需要有較大的閱讀空間和一些軟性的隔斷措施,保證彼此之間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而家庭親子閱讀因為參與人數要少得多,所以一般不需要這些措施。
具體以家庭親子閱讀為例,有條件的家長可以為幼兒單獨留出一個小書房,但是不要按照成人的標準進行裝修布置,以免讓幼兒覺得過于嚴肅壓抑。家長可以適當放置一些可愛的小玩具,準備一些卡通造型的小書簽、鉛筆、繪畫本等小文具,以便幼兒隨時發揮從閱讀中生發出來的想象力。如果空間有限的話,也可以用目前比較流行的“小木籬笆”等材料圍出一個空間,只要讓幼兒能夠意識到這里是專供閱讀的區域,同時注意閱讀時周邊環境的安靜即可。
二、選擇幼兒喜愛的閱讀對象
閱讀對象的選擇是另一個需要格外重視的問題。現在市場上充斥著各種兒童讀物,質量良莠不齊,需要謹慎選擇。而且部分家長其實并不太了解幼兒的成長機制,也摸不準幼兒的興趣,只能直觀臆斷。選擇的讀物要么兒童比較喜歡,但是沒什么教育價值;要么雖然比較有意義,但又不在幼兒的興趣范圍內。對此,幼兒教師要加強指導,通過平時對幼兒縝密的觀察和了解向家長推薦合適的讀物。還要注意記錄幼兒在園時期的閱讀經歷,避免因為閱讀對象的重復而影響閱讀興趣。
例如,幼兒對色彩是比較敏感的,在選擇推薦閱讀對象的時候要注意讀物的色彩搭配,盡可能以色彩對比鮮明或暖色調為主,激發幼兒的正面情緒。內容最好貼近幼兒日常生活,讓幼兒有平時的經驗可供借鑒。比如對于年齡較小的小班幼兒,就可以推薦《我爸爸》或《我媽媽》作為親子閱讀對象,除了鍛煉閱讀能力還能促進幼兒對家庭親情的認知。而到了中班或大班,幼兒接觸過的事物越來越多,閱讀能力也有了一定基礎,就可以推薦稍微深奧一些的讀物,如《盧利尤伯伯》或《哈里的大腳》。
三、打造有效的家校溝通渠道
親子閱讀活動的順利進行需要更加有效順暢的家校溝通。這里所說的家校溝通是廣義的,包括幼兒園與家長之間,也包括家長與家長之間。幼兒教師在其中要起到樞紐作用。比如可以利用微信等工具,建立起家園溝通群,不斷活躍群內氣氛,調動家長積極參與交流,打造良好的溝通氛圍。以此為基礎,幼兒園就可以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極大提升親子閱讀的效果。
例如,幼兒教師可以通過溝通了解幼兒在家時的閱讀狀態,比如目前在閱讀什么讀物,主要故事內容是什么,然后選擇合適的對象,在園內組織一次親子表演游戲,有助于進一步提升幼兒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對閱讀的興趣。或者也可以讓家長與幼兒共同模仿讀物的形式,自行創造一個小故事并制作出來,在園內組織一次小型展覽,對表現優秀的給予適當的獎勵。又如,幼兒教師可以組織家長在群內互相推薦讀物,共同制定一個讀物互相借閱制度,可以極大豐富閱讀庫。
總而言之,親子閱讀已經成為很多幼兒園培養幼兒閱讀能力的一條主要途徑。但是在具體實踐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其根源大都在于幼兒教師缺少對親子閱讀活動的指導,導致家長在操作過程中走了很多彎路,沒有充分發揮出親子閱讀的效果。因此,希望廣大幼兒教師能切實負起責任,不要認為親子閱讀就要完全交給家長去解決,要充分了解親子閱讀的現狀,多管齊下,全面改善親子閱讀活動的面貌,為幼兒的成長做出更多的努力。
參考文獻:
[1]馮俠,劉佳,王碩,趙永剛.親子共讀途徑研究[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8(10):157-158.
[2]呂秋霞.親子閱讀的指導策略芻論[J].成才之路,2018(28):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