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振華 王小丹
摘 要: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現階段,人們對校園物流的重視度不斷增加。本文共分為三個部分:前兩個部分對高校校園的內部物流發展情況和配送問題進行分析:第三個部分對“最后一公里”高校物流模式的創新策略進行探究,旨在為同行業相關人士提供參考建議。
關鍵詞:校園物流;服務模式;創新探究
互聯網相關技術的應用和普及為我國電商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近年來,我國電商交易規模在龐大消費群體的多元化需求下不斷增加,迫使社會大眾對“最后一公里”服務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大學生群體,由于高校校同的配送范圍較大,增加了大學生實時獲取快件的難度,致使電商行業與校同服務出現發展瓶頸。
一、高校校園物流的發展現狀
截至2018年,我國高校的就讀人數在2700萬人左右,每年每個大學生的網購花銷大約為1000元,這是國家統計局和教育部門聯合給出的數據。與一般的物流相比,高校校同物流存在較多的特殊性,如差異性較大、不平等性、消費梯度分散等等,增加傳統物流機制的運行難度。大學生的總數量較大,消費理念更新速度快,網購能力較強,這就增加了物流配送的平均數量。“最后一公里”是高校校園物流中工作效率最弱的地方,需要的物流時問較強,這也是現階段高校物流的一大痛點。下面對我國高校校園物流的特點進行具體介紹。一是差異性較大。我國的各個城市發展速度不同,經濟水平存在明顯的差異,所以各地高校老師和學生的網購需求不同,致使校同物流的發展難度不同。同時受物流管理機制、思想意識、消費行為習慣和文化環境的多元化影響,導致校同物流存在較大的差異性。二是不平等性。這種不平等性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開學時問和畢業時間,這兩個時問學生和老師會購置較多的學習用品,而放假期間,學校中的老師和學生了較少,快遞數量明顯降低,并且物流派送的數量高于物流收件的數量。這些都證明了高校物流具有一定的不平等心。三是消費梯度分散。高校校同物流的運營商必須要以保障優質的服務來提升滿足所有人的多種需求。實質上,校園物流的業務具有集中的特點,這其中的原因在于需求不同和規模差異性較大,實踐在各類人群的過程中形成差異化的局面。而校同物流存在的梯度分散,主要體現在集中收件和分散派送體系兩個方面。
二、高校校園物流“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困境
一是收件速度較慢。物流配送最重要的就是速度,這也是影響客戶評價的最直接參考因素,但企業的發展能力不同,攬收速度差異明顯。結合現階段的數據統計,只有順豐物流和EMS物流的運輸時間較短,一般在開始運送后的一到兩天即可到達目的地,其他的物流公司運輸時間為三到五天,最慢的物流公司需要七天左右。
二是服務質量較低,服務態度較差。一些學校由于無人承包,物流公司在配送時需要直接與客戶接觸,這些快遞人員的態度較好,想要在學生和老師發送快遞時第一時問想到自己。相比之下,校同配送點的工作人員服務質量較低。
三是物流管理信息較混亂。當下,許多物流公司結合信息技術,形成了一體化的信息管理平臺,客戶可以在郵遞貨物后查詢快遞運輸詳情,掌握貨物運輸的狀態。但這種管理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實時的更新信息,否則會造成物流貨物在某一地點長時間停留的狀態,使客戶出現焦灼的心理。
四是處于簽收狀態的物流貨物賠償條款不清晰。許多物流貨物在外部明顯位置都印有“已驗視”,但實際驗視的次數有限,形式化比較嚴重,這就增加了貨物運輸的安全問題。一旦貨物出現損壞和丟失,無法分清其中的責任,客戶無法第一時間得到應有的賠償。
五是校同物流的信息化能力較差。其一物流信息系統功能有待完善:其二是物流信息系統的流通性較差;其三是信息化能力相差較大;其四是國內信息化系統國外系統的服務能力相差較大。
三、高校校園物流“最后一公里”模式的創新策略
(一)依托微信公眾號提升校同物流“最后一公里”的服務質量
各大物流公司可以創建擁有基礎服務的微信公眾平臺,將個人中心、預約寄送、預約取件和信息反饋等等功能設計到其中。個人中心需要設計的基礎功能有注冊新用戶、快遞費在線支付和領取優惠券等等,這樣客戶就可以在微信公眾平臺上直接完成寄送服務,提升操作的便捷性。預約寄送和預約取件的設計目的就是為客戶在平臺中寄件和實時查看物流位置進行查詢,并自主預約取件的具體時間。在物流貨物運送至學校后,可以暫且放置在統一位置,當達到預約時問的前30分鐘,開始配送到智能化的快遞柜中存儲,另外,客戶可以在平臺中根據自己時間進行預約寄件服務。信息反饋的基礎功能設計包含合作洽談和在線反饋兩個功能。一些商家想要通過微信公眾號平臺對自我進行宣傳,可以在合作洽談中進行商榷和合作洽談。客戶在取件和寄件的體驗中,若有什么建議或不滿意的地方可以于在線反饋功能中進行反饋。
(二)以智能化快遞柜為切入點優化校園物流“最后一公里”的服務效果
智能化快遞柜是一種能夠7*24H 工作的機械化設備,能夠實現物流的投遞和取件服務。這種快遞柜應用的主要技術就是云計算,依托擁有視頻功能進行實時監控,并且能夠將自主支付功能實現出來。智能化快遞柜的外形較大,隔層較多,且體積不相同,快遞員和用戶需要掃描二維碼或指定密碼即可開啟快遞柜,這種信息化的服務模式能夠改善“最后一公里”配送時存在的常規化問題,增加快遞管理的集中性,從根本上節約管理上的成本投入。關于智能化快遞柜的放置位置,除了需要將收入成本和配送范圍最大化考慮在內,還需要考慮其他的影響因素。若放置地點遠離客戶群體,客戶使用快遞柜的頻率被降低,繼而提升了快遞柜的管理成本。學生在校同中的運動軌跡取決于課程地點、食堂地點、購物地點和娛樂地點,而校園在設計教學樓、宿舍樓、生活超市和食堂的位置都是相對同定的,這也充分說明學生的運動路徑比較同定和統一。基于此,智能化快遞柜的位置設計需要選擇人口相對密集且空問感較強的區域內,如教學樓、宿舍樓和校門口處。將智能化快遞柜設計在教學樓,既可以方面學生取件和寄件,又可以提升教學樓的空問利用率。將智能化快遞柜設計在宿舍樓內,能夠方便學生進行取件,將智能化快遞柜設計在校門口處,能夠同時方便投遞人員和學生的操作。
智能化快遞柜在工作的過程中,能夠弱化“最后一公里”帶來的服務評價影響,最大程度優化客戶對配送的服務效果。所以,各大快遞公司需要聯合整合職能化快遞柜的服務功能,使其能夠滿足所有快遞公司的投遞和寄送服務。當配送人員將配送物品放置到快遞柜內后,快遞柜會向指定號碼的客戶發送短信或微信提醒,幫助用戶獲取取件密碼和多種取件方式。
(三)自主拿取和代取的多元化取件模式
由于宿舍樓和教學樓的樓層較高,上下樓梯耽誤時問,再加上惡劣天氣的影響,一些老師和學生無法及時取到快件。因此,高校的各個學院可以組織代拿團隊,收取少量的費用實現快遞的送貨上門。這樣不僅僅解決了“最后一公里”的問題,還增加了學生的課余收入,符合綠色校園發展的概念。
四、結論
綜上所述,將快遞物品送達到收件人指定位置的最終路程就是最后一公里的含義。高校校同物流需要盡可能地縮短快遞送達點與學生宿舍問的距離,結合實際,改善管理手段,提升自身的服務意識,以高校的良好發展為基礎,打破傳統的物流服務僵局,從根本上解決物流配送問題。
參考文獻:
[l]萬婧.校園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現狀分析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6( 25):21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