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玲
摘要:猜想是小學科學探究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它要求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對提出的問題做出合理的假設,這也是最能夠體現學生科學思維的關鍵環節之一。通過對學生“猜想”環節的思維引導,抓住學生思維的跳躍點和閃光點,再訓練學生的語言表述和邏輯思維能力,從而培養小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的科學思維能力。
關鍵詞:實驗;猜想;科學思維
中圖分類號:G633. 9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3872(2019)13-0081-01
1現狀:限制并打斷學生的開放性猜想
在科學實驗探究中,猜想對整個探究活動起到導向作用。成人有豐富的生活閱歷和社會經驗,他們面對問題能做出合理的猜想。但是小學生的思維方式較簡單,且生活經驗少,很多科學實驗對于他們都是陌生、全新的。因此,教師會發現小學生在科學課堂中會提出各種問題和猜想,讓教師手足無措。但為了完成課堂任務,教師就不得已讓學生盡快朝著預設去猜想,如果教師在上課前毫無準備,這種引導就會變成生拉硬拽,最終還是得不到想要的結果。限制或打斷學生的開放性猜想的現狀就是教師在“猜想”環節上存在的誤區,
比如筆者在上《水珠從哪里來》這一課時,學生有以下猜想。
生1:“水珠是燒杯中的冷氣變成的。”
生2:“水珠是燒杯里的水變成的。”
生3:“水珠是冰融化時形成的。”
生4:“水珠是熱氣和冷氣相遇形成的。”
到這里筆者很著急,因為他們并沒有按著預設來。但是筆者發現這是一個很好的研究機會,能夠了解學生在猜想時的思維方式。因此,筆者利用了這個機會繼續提問。
師:“我們想一想,現在在燒杯外壁出現了小水珠。在自然界中,水有三種形態,固態、液態和氣態。這三種形態的水我們現在能在燒杯附近找到嗎?”
生:“固態的是冰,液態的是冰融化成的水,氣態的是空氣中的水蒸氣。”
師:“沒錯。只有這三種狀態的水才有可能變成小水珠黏在杯壁上,也就是說,小水珠的來源只可能來自燒杯中的冰塊、燒杯中的水,空氣中的水蒸氣。那么剛才誰猜到了?”
生5:“生2猜到了,但是燒杯里的水不可能跑到燒杯外面去,燒杯不滲水。”
師:“你怎么知道不滲呢?你還沒有用實驗驗證呢。”
生5:“燒杯是玻璃做的,如果滲水不就漏了嗎?”
實際上,筆者特別想引出讓學生猜測水珠可能是由杯子里的水和冰塊從杯口蒸發后再跑到燒杯外壁去;杯子里的水從杯壁滲出到杯壁上這兩種猜想。可是學生要么早己否定這兩種猜想,不進行進一步的猜測,要么在猜想時把“水珠從哪里來”和“水珠形成的原因”兩個問題混淆。
這樣帶著生硬目的去引導學生猜想,期望學生盡快達成目標,不斷地限制和打斷學生的猜想,不僅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而且更加容易造成課堂偏離軌道,遠離重心這是有些老師,包括筆者有時候會進入的誤區。
2策略:創設情境,充分預設
要想讓猜想環節變成活躍有趣的師生對話,保證一場科學探究活動的順利進行,那就要采取一些策略了。
關于對學生猜想的引導,創設情境是一種有效的辦法。可能在學生的認知中有很多種可能,但是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他更能得出合理的猜想。比如,在學習《水和水蒸氣》一課時,筆者給學生創設的情境是:小明發現晴天曬衣服比陰天干的快,夏天曬衣服又比冬天干得快,這是為什么呢?學生通過思考,就能將溫度與水的蒸發快慢聯系起來:溫度越高水蒸發得越快。
只有身臨其境,結合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有認知,才能激發出學生對問題的合理猜測,否則,學生可能為了迎合課堂氣氛,做出比較夸張的不合理猜測,使得課堂陷入一種混亂。因此,教師需要在學生猜測前幫助學生創造出符合的情境,讓學生的思維有據可依,這樣的猜想才能順應課堂教學的發展。如果有開放性的合理的猜測,教師也要鼓勵學生說清楚原因,甚至可以在課上和課后做進一步的研究。
3評價:鼓勵和重視每個猜想
“猜想”最能體現學生的思維,學生用他自己的語言表達方式展現大腦中的想法,不論是有還是無,也不論是對還是錯,都是值得鼓勵和重視的。在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中,正是某些“不切實際”的猜想,推動了科技的進步。
3.1猜想中“說不出”的已有認知
在科學實驗中,“猜想”這一環節往往是在提出問題時就已經出現的。關于“水珠從哪里來”這個問題,孩子們沒有提出“水珠可能是燒杯中的冰塊融化的水從杯壁滲出”這個猜想。但教師不能強求,因為這是違背他們的已有經驗的一一學生認為燒杯是不滲水的,水珠不可能從燒杯壁滲出。可見,學生不是不會猜想,而是早就有了猜想并排除。
作為教師,這種時候不應該把時間浪費在等待學生提出猜想冉去驗證上,這樣的引導太過牽強。教師可以讓學生做猜想時把想到的話都表達出來,這是整理思維的一種有效方法,也能夠直觀地展現學生的科學思維。同時,對學生的表述了以評價。如遇到學生直接過濾這種“不可能”猜想時,教師可以這樣提問:“那么水珠有可能是從燒杯壁滲出來的嗎?有辦法驗證嗎?”這樣就順其自然地把重心移到實驗的設計上。
3.2猜錯比猜對更有趣
再比如研究磁鐵能吸引哪些材料做成的物品時,學生會把每種物品可能的猜想結果羅列出來。有趣的是,當學生發現磁鐵吸不住銅鋁金銀之類的物品時,他們是很詫異的。這個結果顛覆了學生的認知,他們可能本來認為,只要是金屬都能被磁鐵吸引。經過教師引導,學生就能得出結論:磁鐵只能吸引鐵做成的物品。在這種猜錯后得出的結論,往往比猜對了更讓學生印象深刻。
參考文獻:
[1]郭玉定.引導猜想揚起科學教學的風帆[J].名師在線,2019(7):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