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立德樹人”首次確立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對十七大“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指明了教育改革的方向,即教育不僅要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還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體系之中,引導學生認識通過學習今后要成為“什么人”、怎樣成為“那樣的人”教學方案必須從起初關注“教什么”的內容立場,到關注“怎么教”的教師立場,走向關注“學生學會什么”的學生立場。
關鍵詞:素養;傳統文化;傳承與轉化;“教”與“學”
一、美術核心素養是傳統文化元素傳承的關鍵
五大核心素養1都是通過實踐形成的,素養和能力都必須靠實踐活動,經過活動的內化,成為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像專家一樣思考,經過像專家一樣的調研、創意、論證等研究過程和活動,所以要延續課程,建構單元式課程,加強課程內容的深度,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換言之學生對于美術作品的完成就是解決問題的體現,在他們創作過程中有主題的引領、有一定的繼承、有自己的創意、有完整的制作過程,而在這期間審美理解和體會文化意涵是貫穿始終的,在整個過程中慢慢加深理解、慢慢有所體會。有活動才能落實素養,這就要求美術老師就要像專家一樣的要引導學生。通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是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去制作,而教師就要起到導向的作用,引導學生組合式創作,比如學習國畫,學生喜歡石濤的或者董其昌的,按照傳統教學模式,學生是“一對一,拜師學藝”型來繼承繪畫風格;而通過課程的轉化,可以讓學生組合式繪畫,要讓學生要表達自己的詩意,可以借石濤的山,借董其昌的樹,造出自己的景,學生在繪制這幅山水畫的過程中就會產生心得,學生得以創作,那么在課程設計中要引導學生表達心意、意境、所感、所思,讓學生把畫面與自己的詩意相結合,讓學生從只是臨摹繪畫到更多的是表達自己的內心。
二、傳統文化的深度學習,“教堂”—“學堂”的轉化
首先課堂作為基礎教育最核心的內涵問題,自然成為教育改革的主戰場,因此,由“教堂”轉向“學堂”是教育改革的當務之急。傳統教學中學生作圖只是形式的認知沒有文化的體現,而記錄設計過程,這樣就不會單調的呈現老師的思維,而是學生思維過程的體現。“像藝術家一樣創作、思考”階段,教育改革也進入了“深水區”。其次,在浩瀚無垠、快速增長的知識面前,基本知識的核心化、集約化將是必然趨勢,大量講授、大量的訓練課堂的形態使學生感受不到課堂愉悅和幸福,更無法滿足學生真正需求,信息技術的沖擊,讓課堂轉變為“先學后教”、“多學少教”和“以學定教”提供了必要保障,學生在創作自己作品的時候要把 “創作”、“展示”、“回饋”、“連結”四個藝術過程記錄下來從而達到經驗+反思=成長的結果。在香港四邑商工總會陳南昌紀念學校,五年級創意甲骨文一課中,教師以甲骨文有趣的造型與特征,引起學生對書法的興趣與想象。同時參考西班牙藝術家米羅用色大膽的藝術風格,將中國古文字與西方藝術風格相結合,為流傳千古的文字注入新色彩,創作出天趣盎然的甲骨文。顛覆了很多小朋友對于學習書法的沉悶和困難的想法,增加了學科內容的趣味性。作為教師更要注重反思教學。
三亞市民族中學的校本課程黎錦繪制,教學從一開始1mmx1mm的方格紙繪制黎錦紋樣,到后期用意匠紙來打稿記錄,這些都體現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不斷反思、總結,保留圖案的原始味道,形成文化的烙印。讓學生在老人的口述史中去挖掘、收集,在傳統的神話故事、傳說故事、歌曲、民俗等進行重組,深思,不斷實踐,就如婁教授所言,如何尊重學生的自然稟賦,通有形和無形的教育資源配置和引導,幫助每一個學生發掘和發揮自己與生俱來的個性潛能。2走訪在三亞市逸夫中學的美術工作坊發現,到處沖充斥著學生的的創意思維,干枝、枯葉、落果經過孩子們的想象力拼貼、粘合、剪切、堆砌變成一幅幅精美的藝術品。
在學習中可劃分為縱軸和橫軸兩條坐標軸—學習的深度和廣度,現階段我們更多關注的是深層次的學習,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隨著學習科學的發展以及基于標準教育改革運動的蓬勃發展,關于深度學習的研究從關注“學習過程”轉移到“學習結果”結構,并且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SOLO。詹森等人認為:深度學習是新內容或者技能的獲得,其必須經過一步以上的學習和多步的分析或者加工,以便學生可以用改變思想、控制力和行為的方式來應用這些內容或技能。美國已經形成各種各樣的深度學習聯盟(Deep Learning Network),這些聯盟學校基本上采用基于項目的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PBL),圍繞與現實需求相關的某個問題和特定目標,學生以學科(或跨學科)概念或原理的應用為中心,借助多種資源進行調查、研究、合作、設計等自主探究活動,最終形成產品或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學歷案與深度學習 尤小平 主編,崔允漷 主審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21世紀的學習和教學技術前景瞻望 Leslie Moller,Jason Bond Huett,Douglas M.Harvey 主編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3]創意視藝術教學 吳香生 香港聯合書刊物流有限公司 2017年12月(第一版)
[4]2018國際藝術教育協會亞洲區(香港)研討會 暨 第七屆世界華人美術教育大會 2018年12月8日至10日
[5][美] 艾瑞克 詹森 深度學習的7種有利策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6]捷克 夸美紐斯:大教學論[M].傅任敢,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156
注釋
[1]美術核心素養大家談 尹少淳主編 基于核心素養的美術教學 創意實踐、圖像識讀、審美判斷、美術表現、文化理解 湖南美術出版社
[2]設計驅動的“立體T型”中學創新人才培養—上海市同濟黃浦設計創意中學的探索 婁永琪教授,同濟大學 2018.12.10
[3]比格斯和柯利斯基于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提出了“可觀察的學習結果結構”(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 ,SOLO)分類框架
[4]【美】 艾瑞克 詹森 深度學習的7種有利策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
姓名:韓放 性別:女 出生年月:1992年6月 籍貫:河南商丘 民族:回 學歷:碩士 職稱(職務):在讀 研究方向:學科教學(美術)
(作者單位:海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