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志義
摘 要:中國古典詩詞博大精神,是千百年來中國傳統文化一朵燦爛的奇葩,滋養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營養。在小學語文中開展古詩詞教學不僅是教育部的重要要求,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現實要求,不僅可以促進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而且還可以培養小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記憶能力、審美能力,促進小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本文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首先分析了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重要意義,并探討了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
古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小學生接觸古典文學的最佳啟蒙教材,同時還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教學內容。古詩詞的特點是語言凝練、內涵豐富、表現手法獨特,形象生動,對小學生有著很好的教育和啟發作用,是幫助學生了解中國古典文化的橋梁與紐帶。但是目前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比較單一,教學理念比較落后,難以激發學生對古詩詞學習的興趣,也阻礙了學生相關能力的提升,因此如何改革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模式成為當前語文教師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
一、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重要意義
古詩詞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也是一個棘手的難題,開展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可以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審美能力是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代社會愈來愈重要,小學古詩詞蘊含著十分多的美育因素,語言美、韻律美、哲理美,能夠讓學生明是非、懂善惡,受到美的熏陶,擴展學生的審美視野,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價值觀。其次,可以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古詩詞中的意境不僅優美而且高遠,蘊含了許多知識,對詩詞的解讀也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通過學習古詩詞可以讓學生重構自己的知識,提高學生思維能力,促進學生智力發展。最后,可以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古詩詞蘊含著深厚的哲理與內涵,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是千百年來老百姓的智慧結晶。開展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對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有效策略
1.培養學生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習最大的驅動力。傳統的小學語文詩詞教學當中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學生感受不到古詩詞學習的樂趣,教師讓學生一味地進行死記硬背,嚴重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有部分學生甚至認為古詩詞的學習是一種負擔,畢竟古詩詞與現代語言還增加了一層隔閡。因此,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學習《望廬山瀑布》這一課時,為了激發學生對古詩詞學習的樂趣。首先,我給學生講解了作者的生平背景和寫作背景,并且講解了李白小時候的一些趣事,比如“鐵杵磨成針”的故事,使學生對這首詩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其次,我借助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了廬山的一個紀錄片,在紀錄片中將廬山瀑布的美景清晰地展現出來,學生對“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描述進一步理解了。最后,我還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進行探討,讓學生嘗試詩歌的改編與創作,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體驗。
2.重視誦讀教學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古代的私塾教學當中,是十分重視誦讀教學的,誦讀對學生理解古詩詞有著重要的意義。因為誦讀不僅是記憶古詩詞的一種重要方式,古詩詞的韻律和意境需要通過誦讀來了解。但是目前小學語文教師不太重視古詩詞的教學,就是采取“放養”的方式,給學生講解古詩詞之后,讓學生自主進行學習,也沒有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因此,教師應該重視誦讀教學,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誦讀環境。
例如,在學習《游山西村》這首詩時,首先我借助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了這首古詩詞的郎讀音頻,讓學生進行跟讀,初步掌握這首詩詞的韻律。接著,我讓學生自主開展郎讀,并且給學生設置了一些問題,比如體現文中中心思想的是哪一句?最后,我讓學生進行吟誦、品味詩歌的美感,讓學生感知詩詞當中包含的豐富的情感,并且指導學生運用手勢和感情來吟誦這首詩,讓學生讀出美感,體悟內涵。
3.運用對比教學
古詩詞體現的意境和基本的感情基調很多是相似的甚至是一致的,當然也有著很多不同。通過對比教學,可以起到溫故知新、鞏固記憶的效果,并且可以讓學生進行深入學習,體會幾個古詩詞體現出的思想,讓學生總結規律,對古詩詞有一個更加深刻的認識,提升學生的古詩詞綜合能力。
例如,在學習《泊船瓜洲》這一課時,這首詩是體現了“思念家鄉”的感情,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之前學過的古詩詞,比如李白的《靜夜思》、王維的《雜詩》等等,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組合來進行學習,可以給學生提出一些具有思考意義的問題,比如這三首詩歌在寫作手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歡哪一首詩歌,說說你的理由,這樣一來,能夠促進學生對詩歌有一個更深刻的了解。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有價值的。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秉持“不破不立”的態度,大膽創新,銳意改革,提升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張麗娟.淺談優化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策略[J].學周刊,2018(19):57-58.
[2]莫宏練.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07):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