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玉慧
摘 要:打造高效的數學課堂,一直是初中數學教師努力的方向,也是培養學生綜合數學素養的途徑,在當前初中數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應當緊隨新課改的內容要求,進一步優化課堂教學的設計,全面進行教法的更新,從而讓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益更高。基于此,筆者提出精準化教學、信息化教學,以及趣味化教學等策略,淺談如何實現初中數學課程的高效施教。
關鍵詞:初中數學;高效;精準化;信息化;趣味化
伴隨新課改教育理念的不斷推進,在當前初中數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越來越重視高效課堂的建構,初中數學教師要進一步地提高認知,全面地探索進行數學知識高效施教的方法和策略,不斷對制約數學知識有效教學的不利因素進行改進,從而調動數學課堂的教學活力,為高質量數學課堂的建構奠定基礎。
一、精準化教學
不同學生有著自己獨特的家庭生活背景,而這個家庭生活背景的差異,使得學生所接受的教育經歷也不同。但是,在以往的數學課堂中,受到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教師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在無差別的教學環境中進行數學知識的認知。顯然,這并不利于學生進行數學知識的建構。因此,為了實現數學課程的高效施教,教師應當基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實況,進行分層教學設計,以便提高教學的精準性。
例如,在《分式方程》中,教師先結合以往的數學課堂教學經驗,以及自身對學生的觀察,對學生進行分析。之后,教師按照學生的數學知識儲備量、數學知識學習能力等,對學生進行層次的劃分,指出學生之間的差異。隨后,教師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設定差異化的教學任務,如對于數學綜合素養較強的學生,教師設定拓展性的教學活動,促使學生在鞏固本節課數學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綜合能力的發展;而對于數學綜合素養較弱的學生,教師則設定基礎性的任務,引導學生加深對本節課基礎數學知識的認知,促使學生在符合自身能力的教學任務中,實現個性化的發展。
不難看出,在引導學生進行數學知識認知中,教師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定差異化的教學任務,能夠有效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逐步提升學生認知數學知識的效能。
二、信息化教學
隨著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當前數學課程的教學環境也向著信息化的方向靠攏,多種現代教育手段也被應用在數學課堂的教學中,有效地激發了學生進行數學知識認知的活力,同時,現代化教育手段的應用,也為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開辟了新的道路,能夠有效促進學生數學綜合素質的發展。所以,在當前初中數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應當重視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課程的結合,積極創建多樣信息化的教學手段。
例如,在教授《幾何圖形》時,教師就可以借助信息化的教學手段,優化傳統數學課堂的教學結構,促進本節課的高效教學。在課堂的開始,教師先應用影音資源,向學生展示林立的大廈,筆直的街道等場景,讓學生透過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出發,初步感受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隨后,教師應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向學生展示本節課中涉及的知識點,讓學生可以迅速從整體上把握本節課的知識,更好地追隨教師講解知識的節奏。之后,教師采用不同色彩的圖片為背景,展開《幾何圖形》這節課的詳細講解,促使學生在多變的場景中,維持學習的注意力,逐步提升認知的效果。最后,教師也可以應用word軟件,進行習題的展示,促使學生在講練結合中,進一步深化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
顯而易見,在講解數學知識中,教師使用現代教育資源,能夠有效豐富課堂的教學結構,讓學生在多變的教學樣式中,將目光放在課堂上,逐步提升學生認知數學知識的效果。
三、趣味化教學
一些有趣的課堂小活動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動力,在開展初中數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應當把握學生的學習特點,結合數學課程的教學內容,適當地引入趣味性的活動,促使學生基于興趣的引導,自主進行數學知識的探索,從而提升認知數學知識的質量。
例如,在教授《有理數的加減法》中,教師就可以利用游戲活動的形式,實現趣味化的教學。在實際講解本節課的內容前,教師先結合本節課中主要教學的知識點和算理等,進行習題的設計,并將設計好的習題錄入幻燈片中。在課堂中,教師向學生講解《有理數的加減法》中的內容,讓學生對本節課中包含的數學知識有一個初步的認識。隨后,教師將課下制作的課件展示給學生,當幻燈片上出現一道習題后,學生進行快速計算,對于最先回答正確的學生,獲得一輪游戲的勝利。緊接著,教師再將其余習題展示給學生,促使學生在反復參與游戲中,逐步提升認知《有理數的加減法》中知識的質量。
總而言之,初中數學教師要想全面實現數學知識的高效施教,就應當從學生本位出發,重視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積極建構趣味性的課堂氛圍,從而調動學生認知數學知識的熱情,增添數學課堂中的活力與生機,較好地把握數學課程的教學規律,為班級中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創建良好條件。
參考文獻:
[1]李秀娟.關于初中數學高效課堂建設路徑的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49):149.
[2]何久紅.初中數學教學與現代教育技術的整合探析[J].華夏教師,2017(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