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嵩

摘 要:地區性特色農產品需要形成競爭優勢,就需要挖掘其價值,對其產品結構、布局做進一步分析,從而挖掘出特色農產品滯后的原因,并做相關引導。一直以來,茶葉產業一直是湖北省特色農產品之一,但就目前研究發現,其在國內競爭優勢并不明顯,這里就以同類產品優勢比較、較優勢指數等方法, 對其產業在地區性分布、空間布局特征、茶產業縣域選擇等方面進行比對和集聚效應分析,從而挖掘出特色茶葉產業競爭優勢,促進當地茶葉產業高速發展。
關鍵詞: 特色農業 ;茶葉產業;產業競爭力 ;空間布局;研究分析
引言: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我國農業產業開始轉型布局,開始調整農產品結構、探索新型特色農產品經營模式,以此來促進農業經濟發展。不過當前我國現代化農業服務體系并不完善,尤其是在農業綜合信息化服務建設方面存在落后問題,這導致很多特色農產品無法第一時間銷售,受此影響,對于特色農產品的種養殖數量信息、市場價格信息、產品競爭信息等方面了解也不是很全面,難以有效在市場形成競爭優勢。不合理的供需關系、無法有效突出產品特征特點、不完善的銷售體系等都會導致生產盲目跟風、或者產品滯銷問題出現。盡管有關政府部門出臺了很多幫扶措施,或者引進企業大量收購,但是也難以實現特色農產品的優勢,對于所面臨的問題,仍就是杯水車薪,因此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針對特色產品競爭力做合理分析,優化布局,從而有效突出其特別,促進我國農業高速發展。
1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1.1 研究對象與區域
我國湖北省一直是茶葉大省,這里擁有得天獨厚的氣候環境,因此這里的茶葉產品世界聞名,深受品茶愛好者的喜歡。就目前來看,本省擁有著名的茶葉品種有四大類,分別是白茶、紅茶、烏龍茶以及綠茶,并在我國茶葉行業形成競爭優勢。這就以湖北省恩施地區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其突出特色和優勢的茶產業。
1.2 研究方法
這里就利用優勢分析法分析湖北省幾個主要茶葉區縣產地,分析其產業競爭力測度和區域分布特征,從而篩選出最符合調查的對象。本次通過人群滿意度調查以及縣域產業選擇意愿和差異化狀況,進而匹配出最具產業優勢的茶葉原產地,后期并利用Aac GIS分析縣域茶葉優勢的區域集聚分布, 從而研究其目標產業遇到的主要問題跟優化重點與方法,并在其中提出相關策略來解決問題,下面是具體研究方向:
(1)首先是競爭優勢分析:茶葉產業需要先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優勢,尤其是對所處的土壤、水分、光照有著嚴格的要求,不同的地理環境氣候所培育的茶葉種類有所區別,結合考慮數據的可獲得性和模型選取適宜性,因此本文利用綜合優勢分析法做競爭優勢分析。而對于比較優勢指數則有農產品區域的區位商和生產規模指數構成。所以區位商是相對數, 一些地區體積規?;蛘呖臻g規模無法避免。
(2)其次是優勢區域布局研究:最終研究結果表明,通過Arc GIS對各個區域競爭優勢進行優勢指數排名,對E>1、1>E>0.5、0.5>E>0三類特征做分析,最終確定 E>1為優勢區域,而1>E>0.5為普通優勢區域,0.5>E>0為競爭優勢較弱區域。
(3)最后是優勢縣與意愿區域匹配比對以及集聚效應分析:這里將競爭優勢大于平均區域的茶葉產業地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實力縣與意愿縣之間存在的差異化情況與空間分布狀況,并最終從集聚效應的角度入手,研究其空間結構等方面的不足。
2域競爭力測度與分布
2.1競爭力測度分析
產業競爭力是產業綜合性能力的一個表現,它可以分析茶葉產業生產、管理各個方面的水平,并評估其競爭優勢,從而提高其市場主導能力。對產業競爭力研究,可以挖掘地區性主導產業的選擇與空間結構的分布。
2.2產業區域分布特征分析
最終研究發現,E>1為優勢縣,1>E>0.5普通競爭優勢縣,而0.5>E>0為競爭優勢較弱縣。進一步研究發現實力強區域紅茶十四種,烏龍茶十七種,綠茶十八種,白茶四種,而對于普通區域而言,分別是二十八種、十九種、三十三種以及二十八種。而對于實力較若區域,分別是三十三種、三十九種、二十二種、三十七種。
2.3 空間分布比對與集聚效應分析
這里對優勢區域與隱藏有發展意愿區域做對比,最終可以有如下發現:湖北省的4類茶中, 形成集聚特征最明顯的是烏龍茶,而這種茶的主要地區在安溪鐵觀音和武夷山地區,并形成優勢產業鏈。其次是綠茶和紅茶, 紅茶和綠茶類地區主要在湖北省各地,這里最早介紹恩施茶產量,如圖1所示。
3 結論與政策建議
3.1研究結論:
優勢指數E>5有4個, 比較優勢指數5>E>3有8個,這可以說明四大茶葉產業品種分布廣泛,不過結構雷同比較多,缺乏品牌優勢較低。 而對于聚集特征發現:茶產業的不合理結構和鏈條不長使得效益受到極大的沖擊。
3.2優化建議
(1) 第一點是提高政府幫扶:地方政府扶持需要有計劃,有方向。福建茶類豐富, 不過信息系統欠發達,難以打通經銷路線,而這也是茶產品滯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各級地方政府應該根據特色縣的資源以及環境做研究,根據市場環境做合理布局,避免盲目,跟風,造成價格劇烈波動。
(2) 第二點是財政扶持有方向:根據供需關系及時做調整,并不斷優化產業格局,保質保量是前提。加大增幅財政補貼,要精準有方向。重點補貼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品牌建設、土壤改良等基本方面的支持。提高地區性產業競爭優勢。
(3) 最后一點是財政扶持要做好反饋工作:就目前來看,我國農業管理部門繁多,并且分布擾亂,對于補貼常常出現重復補助和亂補的問題,導致工作效果不佳。因此這里就需要優化結構效果, 在政府決策中,需要改變政府所充當的角色,不能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這樣不利于產業發展。政府幫扶應該從科學角度入手,通過購買服務, 從理念、職能、機制體制上實現職能轉變, 讓農業幫扶政策充當運動“教練員”, 依法監督, 做好“裁判員”。而對于政府補貼,要做好對象研究,而審查工作應該由社會服務機構來完成, 讓更多有效的社會力量參與其中,為農業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氛圍。而對于不同區域種類的茶葉,做好最適宜種類集中經營,提高市場的組織化程度。
參考文獻:
[1]楊丹莉. 恩施州茶葉產業競爭力評價研究[D].武漢輕工大學,2019.
[2]陳軍瑤. 中國茶葉出口國際競爭力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8.
[3]陳志峰,張偉利,嚴小燕,劉宇峰,曾玉榮.湖北省縣域茶葉產業競爭力分析與優化布局[J].經濟地理,2017,37(12):14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