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潔
摘 要:現行蘇科版初中生物教材設計了一系列生物探究活動,本文基于學科特點、學生學情提出了一些確保生物探究活動的有效完成方法措施。
關鍵詞:初中生物;探究活動;有效完成
初中生物探究活動是青少年進入生物知識寶庫的入門和啟蒙,是培養學生學習生物興趣并具有初步觀察事物、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關鍵,充分體現著自主、合作、探究、創新的新課標教學理念。現行蘇科版初中生物教材設計的有關活動欄目類型有“觀察與思考”、“資料分析”、“實驗”、“探究”、“演示實驗”、“調查”等探究活動。初中學生有著強烈的求知欲望,對各種新鮮事物好學、好問,富于幻想并喜歡動手親自嘗試。因此充分合理恰到好處地進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是每個初中生物老師必須好好思索和探討的,是學生生物探究活動有效完成的保證。以下是筆者在多年教學中關于初中生物探究活動的一些探索。
1.鼓勵學生變熟悉的對象為探究對象,主動參與探究
在生物課堂上,一個知識往往通過一種典型生物為代表來讓學生進行探究進而認識,這就往往導致學生平時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些東西不能被理解,使學生的疑問很大。而且由于初中生物在初中教學中不可能占據學生太多的課外時間,所以很多心中有疑問的同學在課后也不會繼續主動探索,學生獲得的知識也就不能從個別到一般。因此,在有限的課堂探究中,就要求老師積極創設情境,鼓勵學生探究平時常見的一些東西,從而活學知識。比如學習種子時,課本安排了一活動,就是“實驗”—觀察種子的結構;老師還可拓展開來,讓學生觀察常見的蘋果、桃子、梨的種子的位置。學生是以大豆種子和玉米種子來認識了種子的結構的,從而認識到如大豆種子和菜豆種子是的兩片子葉的,而如玉米、小麥種子是只有一片子葉的。但是平時學生常吃的蘋果、桃子、梨子等卻不知道到底是有一片子葉呢還是有兩片子葉。為了讓學生區分出種子的子葉數目,本人在課堂中讓學生在觀察了大豆種子和玉米種子后,還預留時間,讓學生用開水浸泡了蘋果、桃子、梨的種子后剝去種皮,讓學生敲開桃核剝開種皮,學生驚奇地發現,蘋果、桃子、梨的種子也是兩片子葉的,這就使學生探究的積極性熱情高漲,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通過實驗獲得的知識也拓展開來。
2.啟發學生注意聯系平時生活積累,聯系課堂活動
生物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但很多學生并沒有養成善于發現并聯系課堂的習慣,這就造成在各類活動中,學生總是孤立地為活動而活動。為此,就需要老師主動啟發學生平時注意生活積累,活用于各類活動。比如,在學習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時,課本安排了“資料分析”其中有一個資料是關于水葫蘆的,課本已經有圖片了,我又另外在網上收集了水葫蘆各個生活時期各個角度拍攝的圖片,我也告訴他們這種植物我們一般肯定見過,但是還是有些學生還是沒反應。于是,我取出了事先采集的水葫蘆,學生一看,這下子開始討論開來,有的說在本市市中心正陽橋下面的河里曾經有這一大片,有的說在鄉下曾經看到過飄滿整個湖面的水葫蘆,特別是在鄉下的學生還知道水葫蘆會導致河里小魚、小蝦變少。同學們恍然大悟,原來這個看似陌生的植物就在我們周圍,這則資料就分析得也特別順。
3.提前布置學生準備實驗材料,服務于課堂活動
新課標生物課上的活動,比如實驗,很多都有要學生自己準備材料。而且有的材料并不一定是今天準備明天就能用的。因此,這就需要老師縱覽全書,全局統籌,提前布置學生為實驗準備好材料。比如在學習真菌時,課本的活動是觀察青霉和曲霉的形態、顏色和結構特點。青霉和曲霉哪里來,授課時已是深秋,自然狀況下不大可能有,因此當然要自己培養,培養起來也有一定難度。因此,為了這節課的觀察能順利進行,基本上應該至少提前兩個星期就布置培養。讓學生在桔子皮上灑上一點水,在面包上灑上一點水,再放到塑料袋內扎緊放到室內溫暖的地方培養。在這期間,我經常會詢問培養的情況,并針對學生培養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情況作出處理意見。由于學生自己培養了青霉和曲霉,所以在觀察過程中學生也已知道了它們的生存條件。這種知識獲取方式遠比教師課堂上一遍遍教有用得多了,而且學生接受學習輕松愉快,老師也很輕松。
4.創設學生資料搜索條件,加深活動認識與體會
新課標生物設計了很多“資料分析”,讓學生對資料分析后得出結論或加深對某一知識的理解,但是課本的資料總是有限的,或者有時要選取一些聯系當時實際的材料,用以開拓學生的視野或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或更好地解決學生的疑問。課堂上老師適時地添加一點或是老師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作為資料來分析,都是不錯的選擇。在我的課上,根據教材課時內容需要,我會提前預約利用學校未來教室,課堂上學生就可以自主查詢所需信息。比如,在動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的學習中,學生分析了書本上的三個資料后,我再推送一些網站,或者是我個人自制的有關這一內容的微博,那么配以圖片、音樂或一些動畫,就可更加形象地讓學生理解了動物對于維持生態平衡、物質循環流動的作用、動物可以幫助植物傳播花粉和種子這個知識點,也更好地貫徹了教材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進一步增強了學生保護動物、維持生態平衡的意識。此外,在一些課堂內容相對比較簡單的課時中,剩余時間老師也可以利用班級教室里的電腦靈活創設資料搜索條件。比如在學習外來生物物種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時,教材信息庫介紹了多種外來物種,除了水葫蘆以外,還有牛蛙、豚草、紫莖澤蘭、飛機草、空心蓮子草等,在指導學生閱讀這部分內容時,有些同學就會提出這些動植物到底什么樣子,那么,老師就可以在課堂上搜索這些動植物的圖片,學生看了這些圖片,或開了眼界或讓學生明白原來這就是我見到過的某某動植物。像這樣的情況學生有時的求知欲老師并不可能都在備課的時候想到備到,那么在課堂上也可以靈活機動一點,為學生創造求知的條件
5.合理統籌一課時內容順序,讓學生更好地參與理解教材活動
新課標生物課瞄準課改發展的趨勢,以“做中學”——“學中用”——“用中學”為線索安排內容,注意到的不僅是單個知識點的闡述,而是站在生物圈的高度來統籌安排課時,作為構成教材的每一課時當然也要求教師站得高統籌得細。作為教師,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該動手的一定要讓學生動手。因此有的實驗可以用演示實驗也可以安排學生實驗的,我一定會安排學生自己動手。如在學習根對水分和無機鹽的吸收時,課本安排了蘿卜條的吸水和失水實驗。當然教師可以課前準備課堂演示。但是,與學生實驗相比,當然是學生自己動手效果更好。所以,統籌安排本課,一上課,我就開門見山讓學生實驗(因為實驗現象要過一段時間才能觀察到)。學生切下大小相等的兩根蘿卜條,并且用尺量好它們的長度,分別裝入盛有濃鹽水和清水的燒杯中,一段時間后觀察現象。做好這些后,教師再開始新內容,在認識了根的作用后,我通過設問根為什么能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無機鹽,從而導入該實驗。這個時間,實驗現象也可以觀察到了。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做實驗觀察現象,更好地理解植物的吸水和失水。所以只有很好地安排一課時內容順序,才能更好地服務學生,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點。這樣合理統籌,就可以確保探究活動可以有效完成。
參考文獻
[1]戴赟.俞佩芳《談中學生物學探究性拓展實驗》[J].生物學教學.2005(8).
[2]馬蘭.合作學習[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