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雨
摘要:現今我國大城市中的頑疾中最常見的狀況便是“逢雨必澇”,因此“城中看海”這個景象也成為城市里一件非常常見的現象。近些年來,我國大多數城市所采用的排水模式都是“快排模式”,即雨水在地面上的集中快排,這也導致了雨水只能從管道中排掉,因為硬化地面阻擋了雨水的下滲。在這種情況下,不僅加深了城市內澇的嚴重性,還會造成雨水資源的流失。因此,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城市公園海綿城市建設便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城市公園 海綿城市建設 實踐 排水
海綿城市這個概念可以理解成城市對于水的吸收和排放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面對自然災害和環境變化時對于水的利用表現出較好的彈性。特別是在下雨天,能夠做到全面地吸水、滲水、進水和蓄水等。為了讓城市公園海綿城市建設的措施更好的實施,就需要保證城市在能夠較好地防澇排水的前提下,盡可能考慮人與自然,達到水資源的合理利用以及保護環境的目的。
1、城市公園海綿城市建設的要求
如今的城市道路無處不在的便是硬化地面,這也使得城市主要的排水設施變成了管道。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排水管道的容量會小于洪水的流量,因此便造成了逢雨必澇的情形。因此想要建設好海綿城市,就需要轉變人們固有的觀念,要做到慢釋緩排以及源頭分散這兩個要求,利用下沉式綠地、植草溝和雨水花園等“綠色健康”工程來促進城市的防澇和排水。當然不同的城市,其地理位置以及優勢特點等都不太相同,因此,城市公園海綿城市的建設不能夠只是生搬硬套其他海綿城市的成功案例,需要因地制宜的采用科學有效的方法并結合城市自身的優缺點,充分發揮“海綿”的作用,從而減少城市內澇發生的可能性,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以及提高城市人民的生活質量和水平。
2、海綿城市的建設方法
“滯留、儲蓄、滲透、凈化、利用、排放”便是海綿城市調節水資源的主要過程。海綿城市可以讓城市功能變得多樣化,讓生態系統變得更加穩固健康,讓城市的水循環變得更加良性,而實現這些條件的主要方法便是控制多重徑流雨水。要使城市公園海綿城市的快速發展,可運用機制建設、政策引導、運行管理等手段對城市公園的建設進行整體的控制和協調。
為了更好的建設海綿城市,便需要最大程度地降低建設過程中對城市造成的影響。比如說:可以減少對城市植被以及城市地貌的破壞,可以加大對城市生態的保護力度等。因此,建設海綿城市的第一步便是將城市原有的河流、濕地、湖泊等水生態敏感區規劃到城市建設的發展藍圖中,確保現有水域生態系統的重要地位,積極開發和利用自然水文條件。第二步便是讓開發強度變得更加規范,嚴格控制建設方法,保證開發機構規劃方案的可行性等要求。除此之外,城市建設的各個部門需要協調統籌工作規劃,將責任主體落實到每一個部門上面,并且嚴格審查建設過程的各個環節,確保海綿城市建設的全面落實。
3、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應遵循的相關原則
海綿城市建設的基本原則主要有因地制宜原則,生態優先原則,規劃為主原則等。在海綿建設的過程中,需要考察當地的地形地貌,水資源的實際情況,降水詳細統計等情況,合理運用當地的優勢,因地制宜的建設海綿城市。在城市公園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要綜合考慮城市的總體布局,要做到以人為本,還需要在河里的規劃的條件下進行建設,不冒進、不盲目。
4、法規政策的保證
任何措施的實施都少不了政策法規的引導,城市公園海綿城市的建設也是這樣。從海綿城市這個概念被大力推廣以來,也就代表著政府對生態雨洪進行了管理和規劃。比如,美國發布的《聯邦清潔水法案》,其在綠地營造,地面雨水徑流量等方面提出了強制性的要求,如此便對城市內澇等問題的解決有著促進作用,因此想要更好的建設城市公園海綿城市,地方政府的管理職能便顯得必不可少。《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的頒發提高了民眾對海綿城市的關注度,但是該指南并沒有像《聯邦清潔水法案》一樣,具有很高的強制性,因此就很難將該指南進行更廣泛的推廣和實施。
5、海綿城市實施的具體案例
第一個案例便是德國的海綿城市,其實施堪稱完美,主要便是由于合理的規劃措施,城市綠地建設中發達的下水道系統,以及先進的雨水利用技術。德國城市大多數擁有現代化的排水設備,能做到在平衡城市生態系統的前提下,保證排水排污的高效性。
第二個案例是瑞士。瑞士主要是在全國推廣“雨水工程”這個有效的項目。該項目具有實施性強,花費小,成本低等優點。一般來說,瑞士的“雨水工程”這個項目的主要措施體現在建筑物上的改動,比如說大部分的建筑物安裝了一條連接地面與屋頂的排水管道,這種樣不僅可以收集雨水以減少內澇,還能夠收集水資源。瑞士的建筑物還有一個改動便是每一幢建筑在墻上都有一個小洞,雨水等水資源會通過小洞流向蓄水池中,然后再利用水泵將所存儲的雨水送往需要的地方。
第三個案例來自于著名的城市國家——新加坡。新加坡是一個熱帶島國,盡管降水集中且豐富,但是該城市內澇發生的概率缺低于許多國家。這主要是得益于一套科學合理的雨水收集和城市排水系統。第一是做好城市排水系統的規劃。第二是建立大型儲水池,加強對雨水的疏導力度。第三是設立嚴格的地面建筑排水標準,運用法律手段促進海綿城市的建設。這三者便是新加坡少內澇的主要原因。
6、結束語
保證資源的利用和環境的保護和諧發展以及轉變傳統城市建設的理念是城市公園海綿城市的本質要求,如今城市化帶來的生態危機以及城市病越來越嚴重,戰勝、超越、改造自然等思想需要被舍棄,而城市建設的主要思想應該轉變為可持續發展,也就是說海綿城市所遵循的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要求才是未來城市建設的主流。并且德國、瑞士和新加坡等國家的城市公園海綿城市建設的成功實施更加激勵我們實行海綿城市的建設,希望城市公園海綿城市的建設在我國能夠發展的愈加完美。
參考文獻:
[1]陳勇.城市水主題海綿型公園建設的思考[J].四川林業科技,2017,(02):107-109+58.
[2]方世南,戴仁璋.海綿城市建設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7,(01):88-92+99.
(作者單位:福州市規劃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