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祥榮
摘要:新課程實施以來,農村初中英語教學取得了較大的進步,尤其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是整個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堂教學效果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進而影響著農村初中英語整體的教學水平,本文以文獻資料法、內容分析法為研究方法,從課堂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等方面,探討了農村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對策和建議,希冀為以后的相關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農村;初中英語教學;現狀;對策
一、當前農村初中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式被動,以應試為目標
長久以來,在中考指揮棒下,中小學為片面追求優秀率和升學率,“應試教育”的觀念根深蒂固。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小學教育很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更難做到針對個別學生的特點分別進行教育,促進他們健康成長。此外,升學試題一直比較重視書本和語法知識,而忽視聽說內容。在考試“指揮棒”的影響下,教師不得不采用“講解一翻譯一朗讀一做題”的模式,大搞“生詞開花”和“題海戰術”,“肢解”課文,重視語言知識,卻忽視了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
(二)農村學生的學習背景影響英語學習
在農村初中英語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常常遇到這種情況:學生們總是用漢語拼音標注英語單詞讀音;許多學生可以背誦不少語法規則和句型,但卻在口語和寫作中錯誤百出,甚至連基本的語序都無法搞清楚。究其原因,首先,農村英語開設較晚,任務量大,使得學生喪失學習的積極性。其次,農村初中學生升學壓力比較大。大多數農村學生要靠升學才能擺脫農村艱苦的生活狀況,因而對于學習英語能否取得成功十分敏感,在面臨挫折的時候容易喪失對英語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缺乏對“學困生”的關注
“學困生”是指學習上存在困難的學生(以下簡稱“學困生”)。這些學生學習困難并不是由身體上的缺陷或智力上的低下造成的,而是由于家庭及學生自身的原因或由于教師的偏見造成的,他們是被其他學生所輕視的學生個體或群體。首先,老師毫無新意的講解和枯燥的教學是“學困生”放棄英語學習的重要因素。其次,“學困生”學習態度和方法普遍較差,不良的學習態度對英語學習的影響的確很大。最后,沒有適合的英語學習方法和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也是重要因素。
(四)信息技術使用率低
農村中學對信息技術的投入明顯不足。大部分農村學校沒有足夠的硬件設備讓教師在信息技術環境下開展教學活動,一般只有黑板,教師自制的圖片、卡片、錄音機和教學磁帶等教學常規設備,很少有教室能夠配備計算機、投影儀等教學設備,多媒體教室極為有限,并且申請使用流程紛繁復雜,實際上早已名存實亡。
二、對于農村英語教學問題的解決策略
(一)多方努力盡快提高教師素質,壯大和穩定教師隊伍
教育主管部門要動員各地高校及其他成人教育機構加強對英語教師的培訓,以便教師更新英語知識、提高教學理論水平、改進教學方法;英語教師要不斷進取、自覺提高學歷層次,學習先進的外語教育理論,更新教育觀念,學會使用現代化手段進行教學。筆者認為,在實施任務型學法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模式、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和教學資源渠道,創造寬松的教學氛圍及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提高自身的教學素質和教育科研能力。
(二)完善評價制度,改善教學內容和方式
英語文化教學的落實還需要完善學校評價制度,樹立以推動學生全面發展和促進教師不斷發展為目的的評價制度。首先,學校評價內容要全面、多元。其次,參與評價的主體要多元、互動。要強調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英語文化教學的評價主體不但包括學校領導,還要包括學生和教師。最后,學校評價方式要更加多樣化。英語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英語文化理解能力和文化意識,而這種理解能力和文化意識并不能只用量化的方法來考察,還要運用質性評價方法。
(三)加大信息技術的投人
隨著國家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人不斷加大,農村學校的教學設施日趨完善,這為農村初中英語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提供了物質保障,農村英語教學改革勢在必行。而且,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創設良好的語言學習情境,提高教學效率,充實課堂教學內容,同時可以變革傳統教學方式,提高英語聽說能力與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升農村英語教師的專業水平,拓展農村學生的思維空間。在當前我國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探索以農村初中實際為基礎的英語教學模式的構建,對于農村本土信息化教學應用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三、結語
近年來,我國農村地區初中英語教學存在一定的問題,在新課改大背景下,探究農村地區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具有重要意義。農村地區初中英語教學改革能實現學生的英語水平全而提升,提高農村地區學校的英語教學質量。培養適合國家發展需求的綜合性人才,推動我國教育創新,有利于國家教育事業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樊江漫.農村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西部,2017(4):156-157.
[2]曹月紅.農村初中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淺析[J].中學生英語,2017(6):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