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蘭
摘 要:解答找規律填數的思考題有一定難度,因為規律千變萬化,無一固定模式。而解答這類題目既有趣,又能培養學生思維的邏輯性、靈活性,并滲透一些數列知識,很有練習的價值。本文試談一些常用的解題策略與大家共同探究。
關鍵詞:創新性;培養;三性課堂;靈活應用;找規律
引言
新出版的《數學課程標準(2011)》指出:“創新意識的培養是現代數學教育的基本任務,應體現在數學教與學的過程中。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問題是創新的基礎;獨立思考、學會思考是創新的核心;歸納概括得到猜想和規律,并加以驗證,是創新的重要方法。創新意識的培養應該從義務教育階段做起,貫穿數學教育的始終。
一、創造讀題機會,讓學生了解趨勢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是什么,簡單地說,只有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特別是低年級學生,更有許多大大小小的習慣要著重從頭培養,才能為以后的學習打好基礎。比如課前準備的習慣,專心聽講的習慣,勤于思考的習慣,敢于說的習慣,認真寫的習慣等等,林林總總的習慣很多,但是有一種被別人忽略的習慣——認真讀題習慣的養成。低段的學生由于識字量少導致讀題很慢,有時家長或者老師就帶為念題,這很大程度助長了孩子依賴的思想。有時老師為了完成40分鐘的教學任務就加快進度把題全部念完,對重點的字詞進行強調,仔細地幫學生分析題目的要求,沒有讓學生養成獨自讀題的習慣,所以解決問題時,學生就會對要求一眼看過,不求甚解。低段的學生讀題時需要培養學生重復讀題的習慣,邊讀邊找出關鍵的字、詞。讓學生動眼、動口又動腦,最終達到明白題意的目的。在找規律填數的思考題中讓學生把題目所給的數讀幾遍,了解這些數排列的大體趨勢,“降”、“升”或“跳”;然后分析如何“降”,如何“升”,如何“跳”;最后才按規律填數。
二、前后比較,讓學生找出規律
(一)如果是一列數,先看后面的數比前面的數多幾還是少幾,從左到右是各數依次逐步變大還是變?。蝗缓笥^察逐步變大規律是每次增加幾還是乘幾,如果是逐步變小規律是每次減少幾還是除以幾。我們從具體的題目出發,前后比較,結合口算,還要看這幾個數是不是都按這樣的規律寫出的,前后一致了,規律找準了,接下來寫出的數就一定正確了。例如:2、4、6、8、()、()、14、16和1、5、9、13、()、21、()、()。通過比較可知,后面的數都比前面的數多幾,每次增加的個數相同;有時也可以通過讓學生背乘法口訣的方法發現規律。
(二).有的題,第一、三、五、七、九是一種排列規律,第二、四、六、八又是一種規律,要求學生要按照不同的規律計算、填數。例如:5、9、10、8、15、7、()、().這個題先讓學生觀察連續的幾個數之間有沒有規律,當沒有規律時讓學生觀察隔一個看一個的數之間有沒有規律,如果有就請學生用不同的符號把數先勾畫出來。最后找出規律計算、填數。我們不難發現第一個數5加上5的和是第三個數10,第三個數10加上5的和是第五個數15,第二個數9減去1的差是第四個數8,第四個數8減去1是第六個數7,根據這一規律,第七個數應是15+5=20,第八個數應是7-1=6,即20和6.
總之,規律要從具體的題目中出現的數字中去找,一種思路不行,可以換一個角度,多觀察,多思考。在課堂上應鼓勵孩子熟練掌握、靈活運用,重點拓展孩子的解題思路,擴大孩子的見識面,發散孩子的思維,向孩子滲透新的解題思想。
三、總結規律,培養發散思維
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特爾指出:“將數學作為一種活動來解釋和分析,建立在此基礎上的教學方法,稱之為再創造的方法。”這句話充分強調了學習數學的正確方法是由學生把要學習的數學知識通過自主活動自己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則是設計組織好學生活動,并且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而不是把現成的東西灌輸給學生。因此教師在設計這堂課時可以采用自主參與式創新性學習教學模式。訓練學生對同一條件,聯想多種結論,改變思維角度,進行變式思維,在教學中打破“教師講,學生聽”的常規教學,變“傳授”為“探究”,充分暴露知識形成的過程,促使學生一開始就進入創新思維的狀態中,以探究者的身份去發現問題、總結規律。在數學解題的教學中,引導學生多方位觀察、多角度思考、廣泛聯想;解題后,讓學生進行反思和引申,鼓勵學生積極求異和富有創造性的想象,加強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題多思等創新情感。
教育學家斯普朗格說:“教育并非單純的文化傳統,教育之為教育在于它是一個人格心靈的‘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即是說: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誘導出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不是單純地訓練學生創造的技巧,而是在全方位的改造學生學習的過程傳授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弊鳛橐幻W數學老師,我們要積極引導學生多角度、多方法地思考問題,讓學生在創新性思維的訓練中開辟一片新天地、獲得一種新認識、養成一種好習慣,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必須注重自身知識和能力儲備,只有教師打破傳統定式,提高自身認知水平,才能更加靈活的去引導學生的發展,更好地去促進學生的發展。
四、結語
也許,我思考的不夠成熟,也許,我探索還不夠深入,但改革的路從來就沒有現成的去完全借鑒和模仿,改革的路從來都是披荊斬棘、破釜沉舟,在實踐中完善,在摸爬中前行,讓我們用心評價,用腦評價,創造性地評價,既埋頭拉車,又抬頭看路,而且仰望星空,牢記使命,在頂層設計教育理念引領下,在三性教育改革浪潮中共同書寫數學評價新篇章。
參考文獻
[1]林冰.談情境在低年級數學課堂中的應用——以“找規律”磨課體驗為例[J].小學教學參考,2015(9):29-29.
[2]陶小忠.數學互動課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實踐與研究——以“找規律系列”教學為例[J].數學之友,2013(2):42-45.
[3]聶建國.有效落實課堂教學“三性”的策略[J].吉林教育,2017(z2):81-81.
(作者單位:成都市龍泉驛區十陵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