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楠

摘 要:教育的本質是“人的培養”,讓每個接子都成為一個大寫的“人”是教育的目標。基于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校本課程并發對“人”的塑造發揮著市要作用。什么是教學情境?就其廣義來說,是指作用于學習主體,產生一定的情感反應的客觀環境。從狹義來說,則指在課堂教學環境中,作用于學生而引起積極學習情感反應的教學過程。“無情境不教學,情境無處不在。”所謂教學情境創設,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的內容,為落實教學目標而設定的,適合學習主體并作用于學習主體,產生一定情感反應,能夠使其主動積極參與學習的具有學習背景、景象和學習活動條件的學習環境。本節教學設計通過創設情境,綜合利用多種教學手段,通過外顯的教學形式,如多媒體、問題、故事和模型等創設,從而營造一種學習氛圍,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參對所學知識的探索、發現和認識過程。情境創設教學策略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石。
關鍵詞:情境教學;鳥類;形態結構;生理功能
一、教材分析
本節是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章第三節的內容。學生在本節內容前已經學習了《魚》和《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因此在在前兩節的基礎上從學生興趣出發,通過觀察、實驗探究,明確鳥對環境的適應,進而明確保護鳥類及其棲息地的重要意義。本節主要內容是學習鳥的主要特征以及它們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教材安排了兩個學生活動,教學中應注意落實“觀察與思考”的探究活動,還應注意引導學生完成“鳥適于飛行的形態結構特點”的探究,使學生明確鳥具有與飛行生活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特征,從而更好地理解鳥的主要特征這一重要概念。
二、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對鳥比較熟悉,見識了不少鳥的種類,已經有一定的學習基礎及濃厚的學習興趣,比較容易理解和掌握本節的內容。學生形象思維能力較強,但抽象思維能力弱。針對該特點,采用直觀教學,利用精美的圖片、生動的錄像,強化學生的形象思維,為學生的學習創設良好的情景,并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幫助學生理解鳥適于飛行的特點。
三、教學目標
(一)生命觀念
1、通過查閱資料、觀察家鴿外部形態、說明鳥類、適于飛行的特點。
2、說明鳥類的外部形態、內部結構以及生理功能上的特征。
3、通過探究,能描述出鳥類各種特征之間的關系,提高合作意識、探究能力。
(二)理性思維
1、通過對“鳥的資料”的閱讀和學習,培養學生形成和具有善于搜集和積累知識的能力和習慣。
2、通過對本章知識的小結,使學生形成總結回顧所學知識的鞏固、復習的習慣。
(三)科學探究
通過對“鳥適于飛行的特點”的探究以及對昆蟲翅的觀察與分析,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社會責任
通過對本章總結的學習總結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各種環境中的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確立愛護生命、保護環境的情感態度。
四、教學重點
1、闡明鳥的形態結構特點。
2、通過探究,能描述出鳥類各種特征之間的關系,提高合作意識、探究能力。
五、教學難點
闡明鳥適于空中飛行的形態結構特點。
六、教學方法
演示法、觀察法、啟發式、討論法、探究法、舉例法、實驗法
七、教具準備
演示:課件、家鴿骨骼模型、每小組一套知識卡片(見附件)
八、課時安排
1課時
(一)教學設計:
九、課后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活動設計尊重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把教學活動寓于學生的生活經驗之中,通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指導學生觀察探究,組織學生分析歸納,并為學生提供了參與、創造、表現、成功的條件與機會。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調控者、參與者;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出色完成了查閱資料、共同探究、動手實踐、課件制作、表達交流等工作,由此不僅提高了同學的多方面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的相互協作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真正體驗到知識與技術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課題編號為:本文系西安市教育科學研究“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規劃課題
課題編號:2017XAGU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