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濤
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脫貧攻堅成績顯著。三年脫貧攻堅戰開局良好,但是要在2020年底徹底打贏脫貧攻堅戰,仍然任重道遠,需要在多個方面久久為功、持續用力。
關鍵詞:脫貧攻堅;產業;隊伍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實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扶貧工作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取得的成績是顯著的。根據國務院扶貧辦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貧困人口從2012年底的9899萬減少至2018年底1660萬,累計減少8239萬,連續六年年均減貧人口超過1000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012年的10.2%降至2018年的1.7%,降幅接近九個百分點。建檔立卡貧困村由2012年的12.8萬個減少至2018年的2.6萬個,超過10萬個貧困村已完成脫貧摘帽。尤其是2018年,作為三年脫貧攻堅戰行動起步之年,在勞動力轉移就業、村級公路改建、危房改造、產業扶貧等方面,成績優異。2018年,全國農村貧困人口同比減少1386萬,新增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259萬人,新建改建貧困地區農村公路20.8萬公里,解決419萬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問題,115萬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完成危房改造,貧困地區專題產銷對接活動現場簽約超過190億元,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71元,同比增加994元。
總的來說,三年脫貧攻堅戰開局良好,精準扶貧措施落實落地,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效果明顯、脫貧進程加快。但是我們仍然要看到,當前脫貧攻堅依然任務重、壓力大,特別是在深度貧困地區,由于區域位置、地理環境、基礎設施等原因,脫貧難度依然巨大,要實現“兩不愁三保障”依然存在薄弱環節。而對于已經脫貧摘帽的地區,在鞏固脫貧成效防止返貧、農村產業可持續發展等方面依然存在不少問題,要在2020年底,實現所有貧困村脫貧摘帽、徹底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目標,仍然任重而道遠,還需繼續努力。
一、思想引導依然必要
思想是行為的先導。馬克思主義哲學觀也認為,在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中,雖然外因是重要因素,但是外因必須要依靠內因起作用。內因才是主導因素。在脫貧攻堅工作開展的過程中,目前依然有少部分貧困戶思想認識不到位,不愿意脫貧,對于幫扶隊員的努力工作消極應付,“等、靠、要”的現象依然突出。這就要求我們的扶貧干部在解決物質貧困之前,首先要解決貧困群眾的“思想貧困”。物質缺乏可以補,精神缺鈣更難“扶”。要深入基層,用情用心,主動與貧困群眾交心談心,通過政策宣傳、典型引導、言語勸說、以身作則等方式,幫助貧困群眾樹立脫貧致富的信心,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激發貧困地區群眾的內生動力,激活積極勞動、脫貧致富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產業支撐依然重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產業扶貧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產業扶貧對于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如何讓產業能夠高效的產出?是一個問題,更是一個難題。當前處于脫貧攻堅的關鍵階段,不少地方政府積極行動,引進地方產業,但是項目種類差異性小,強行模仿跟風,“蘋果市場好,一窩蜂種蘋果;李子價格高,一股腦種李子”,“邯鄲學步”的現象突出。如果項目種類完全被市場所左右,那么產品就可能出現“一損俱損”,但“一榮并非俱榮”的情形。即使在某個固定地區,每個鄉鎮的地形地貌、氣候環境、土壤特點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異,引入相同項目極易出現“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的現象。其次,項目種類的相似,必然導致初級產品的同質化現象突出,產品之間可以相互替代,不利于消費者識別,缺乏地方特色,對消費者而言沒有特別的吸引力,而雷同商品之間的競爭,免不了殘酷的價格戰,市場前景自然不容樂觀,這樣最終受損的依然是貧困戶;對于地區性的初級農副產品一旦在當地市場上銷售受阻,少數地方政府缺乏前期統籌規劃,除了組織內部職工購買之外,辦法不多,效果不好。產業是脫貧之基,富民之本。要下好產業扶貧這盤棋,需要前期全盤規劃,不能“走一步想一步”,要提前謀劃,做到“一子落而全盤活”。地方黨政負責人在招商引資、項目選址、項目種類上要做好掌舵人。前期要充分調研論證,統一規劃,統一論證,不能急于求成,要結合地方的實際情況,引進特色產業,選好項、立好項,走特色路,打造地方特色產業,避免項目產品同質化競爭,增強產業持續發展的后勁;要尊重市場規律,堅持市場導向、緊盯市場需求,改變以前“重生產,輕市場”的錯誤觀念,利用當下豐富的媒體手段,積極拓寬產品銷路,減少中間流通環節,打開網上往下、線上線下同步的銷售模式,對于不能及時銷售的初級農副產品,要積極培育產品深加工企業的發展,切實讓百姓增加收入。
三、隊伍建設依然關鍵
習總書記強調:“脫貧攻堅任務能否完成,關鍵在人,關鍵在干部隊伍作風”。當前,處在脫貧攻堅的關鍵階段,部分基層干部思想認識松懈,有厭倦懈怠情緒,存在急功冒進的現象。部分村級(駐村)干部隊伍換屆太頻繁,人員流動性大,不利于開展扶貧工作的開展。村支兩委黨建工作,老齡化現象突出,扶貧隊員責任感、使命感相對缺乏,后備年輕干部力量嚴重匱乏。那如何解決基層組織建設這最后一公里問題?客觀上講,基層黨員干部的確任務重,壓力大,環境艱苦,尤其是駐村干部,吃、住、工作都在村里。這就要求我們的基層黨委政府要發揮統攬全局的作用,一方面要加強宣傳教育,將壓力傳導到每位幫扶隊員的身上,讓每位幫扶隊員在思想上,以人民為中心,用心感知群眾冷暖,政治上不能由于扶貧條件的艱苦而怨聲載道,工作中要吃透政策、落實責任,有擔當;另一方面,要加強村居后備干部力量的選拔培養,充實村支兩委隊伍,充分發揮隊伍戰斗員的作用,有針對性提拔任用優秀扶貧干部,主動關心支持駐村工作隊和扶貧干部的工作生活,切實做好后勤保障,解除隊員的后顧之憂。
2019年既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同時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一年。全國大部分貧困地區,“兩不愁”(不愁吃、不愁穿)已基本實現,但是“三保障”(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還存在不少問題。在脫貧攻堅進入決勝的關鍵階段,需要各地各部門高度重視,抓好措施落實,扎實做好今明兩年脫貧攻堅任務,為如期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李唯睿.脫貧攻堅全力發起總攻[J].當代貴州,2018(12):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