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慧
摘要:目的 探討預見性護理在提升精神科患者護理質量方面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7年 12月至 2018 年 12 月在某醫院精神科接受治療的8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均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其中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性護理,實驗組采取預見性護理方案,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和護理人員的護理治療進行對比。結果 實驗組患者的風險情況發生狀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并且護理滿意度也高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作為一種科學的護理方法,預見性護理可以有效地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增強護理人員的責任感和執行力,促進精神科患者疾病的有效康復,值得臨床應用與推廣。
關鍵詞:預見性護理;精神科;患者護理;護理質量
相較于其他類型疾病的患者而言,精神疾病患者通常存在不同程度的思維認識和行為感知方面的弱點,嚴重的會發生諸如自殺、自傷等危險性行為[1]。在精神科患者的護理中,除了要注重常規問題的護理以外,還要對可能發生的潛在問題的防范與控制,這就對護理工作的方法提出了較大的挑戰。所謂的預見性護理是指護理人員結合自身的護理知識和經驗對患者康復護理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預測和方法,以降低不確定性因素對患者精神疾病治療方面的影響結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 12月至 2018 年 12 月在某醫院精神科接受治療的8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所有患者隨機均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其中對照組: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齡為25~65歲,平均年齡(35±4.5)歲;實驗組: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齡為24~67歲,平均年齡(34±3.7)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性護理,主要以思想教育、行為關注、飲食調理和運動訓練等內容為主。
實驗組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其主要內容如下。
(1)患者入院時,明確對應的護理負責人,作為患者在醫院接受治療期間護理工作的主要負責人,對患者治療期間的所有工作負責。該護理人員要通過與醫生、患者及其家屬的溝通交流獲知與患者精神疾病相關的信息,作為預見性護理工作的基礎性指導信息。
(2)加強對患者日常精神狀況和行為表現的跟蹤觀察,確保患者的思想、行為安全。密切關注精神狀況不穩定、行為表現不確定的患者,多與其進行溝通交流,了解其精神狀況方面可能存在的問題,防止意外性事件的出現。
(3)經常性地對患者進行心理方面的教育、疏導,通過深入的交流、溫馨的語言和服務來為其營造更加寬松、舒適的生活環境,使其能夠感受到人性化的關懷,促進精神狀況的恢復。鼓勵患者進行積極性、陽光性的運動與游戲,并借助一定的方式排解自身內心的負面情緒,保證患者精神狀況的持續好轉,防止因為情緒壓抑所可能導致的不可控行為的發生。
1.3評價標準
本次對精神科患者護理質量的評價主要通過患者護理風險事件發生情況和護理滿意度兩項指標開展。
1.4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的數據處理主要借助SPSS 20.0統計學軟件開展。其中計量類數據采用 的形式表示,對數據進行t檢驗;計數類數據采取百分比表示,對數據進行2檢驗。以P<0.05作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的認定標準。
2.結果
2.1患者護理風險事件發生情況對比
通過對對照組和實驗組患者在院接受治療期間所發生的風險事件的對比可以發現,對照組的風險事件數量和概率明顯高于實驗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2.2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實驗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2.5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5.00%,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3.討論
目前關于精神科患者的治療主要以臨床用藥和臨床護理相配合為主,因而護理質量也成為影響精神科患者治療效果的重要因素。
預見性護理作為一種基于護理人員自身素養和能力基礎上產生的科學的護理方法,主要通過對患者思想、行為的跟蹤觀察和了解來預測可能出現的危險性因素,從而采取必要的行為加以防范和控制,有效提升患者護理的質量[2]。通過本次研究發現,與常規護理相比,預見性護理不僅能夠有效地方法和控制患者出現走失、墜床、燙傷、惡性攻擊等風險事件發生的情況,同時也能夠促進患者護理滿意度的提升,使患者的精神疾病治療效果有明顯改進。
綜上所述,預見性護理在精神科患者護理工作中的應用,能夠有效地提升患者治療期間的思想和行為穩定性,優化患者的精神狀況,使患者及其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產生明顯的變化,具有十分明顯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楊亞芳.以人為本在精神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30):64-65.
[2]楊為.預見性護理對提高精神科患者護理質量的效果分析[J].現代醫學,2014(10):1243-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