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婷 賀新升
摘 要:回顧我國教育目的的演進路徑,雖然關于教育的目的表述依據時代有所改變,但究其實質仍舊不變,即追求的是一種完美的、理想狀態下的教育,體現出了教育的社會功能,將國家與民族的希望過分寄托于一言概之的“完美的教育”。“美好的教育”追求的是一種美好的、生活狀態下的教育,體現出了教育的本體功能。故此現今教育目的觀存在局限并急需改進,改進的方向應定位于美好的教育,立足于人的生活,著眼于全人發展,最終實現培養“學會學習與思考、學會生活、學會做事與做人”的“普通人”的教育目的。
關鍵詞:完美;美好;教育目的
在我國,“教育”二字始見于《孟子·盡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發展至今已有幾千個年頭了,那究竟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質是什么?歷年來,學者對于教育本質的表述不盡一致,但是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教育的核心是培養人。這一點我們毋庸置疑,那教育究竟應當培養什么樣的人呢?就涉及到了學者們對教育目的的不同觀點即對教育目的的表述,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動及整個教育過程的出發點及歸宿,為教育者開展教育活動起到了指導與評價的作用,為受教育者在現今的發展及日后的發展中起到了激勵與導向的作用。我國的教育追求的是完美的教育還是美好的教育,我國的教育要達到的最終目的究竟是什么?本文通過系統地梳理我國教育目的的演進路徑,發現關于教育目的的本質理解都表現出追求一種完美的教育,完美的教育是理想狀態的教育,我們的教育應當是“美好的”,最單純的目的應當是追求生命全面、自主得發展,著眼于培養普通人,而不是著眼于追求每個生命完美得發展。完美和美好是兩個概念,完美在理想中,而美好在生活中。美好的教育實現了,近乎完美的狀態自然就會呈現。
一、我國教育目的觀的演進——對我國教育目的的表述
(一)古代的教育目的
我國古代的教育目的總體來說是受政治的影響,為政治服務,想要培養的是能夠治理并穩固國家統治的人才。該時期儒家學派所提出的人才培養標準很具有代表性。孔子主張“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教育應當培養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士或君子。這種教育目的無形中給了受教育者一種潛在的壓力:只有通過學習儒家經典才能走上仕途,才能為國家效力,才能實現“我”的人生價值。除有代表性的儒家學派代表人物所提出的教育目的指向政治、指向社會、指向一種理想狀態下的、完美的教育之外,明清之際顧炎武提出教育要培養經世致用的人才,認為“君子之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即君子做學問就是為了明道救世,教育要培養出有益于國家的人才。但是通過其所說的教育,人怎么可能像現今的大機器生產那樣產品都千篇一律,不可能通過“經世致用”的學問及教育將每個人都培養出對國家有益的人才。所以究其本質追求實學的“經世致用”教育目的還是一種理想狀態下的、期待達到一種完美境界的教育。綜上,從我國古代學者所提出的教育目的觀可以看出,雖然其表述的內容有所改變,但是其內容背后所隱藏的價值取向確是不變的,即都在追求一種完美的、理想狀態的教育目的。
(二)近現代的教育目的
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近代的大門,由于我國在近現代正處于內憂外患的風雨飄搖中,所以教育的追求更傾向于培養能夠拯救中國的愛國能人們。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試圖在當時我國內憂外患的情況下,通過教育讓學者們學習西方先進的軍事技術,以達到救國救民的目的。早期晏陽初開展平民教育時,主張通過創辦平民學校對民眾進行教育,(其中最重要的培養對象是農民),對他們進行知識力、生產力、強健力和團結力的培養,形成"新民",以此達到富強中國的目的。由上可知,教育終究還是淪為了工具,成為了救國救民的利器,其作用被夸大化,是一種理想的寄托。
(三)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教育目的
新中國成立后的教育目的具有鮮明的“社會主義”時代性和“以生產勞動為基礎的”政治性。1957年,我國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將教育目的定位于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這表明此階段的教育實質上是為社會主義服務,教育要培養出能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勞動者。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之后,國家就教育的目的的表述進行了五次修改并最終于201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修訂版)上確定了我國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見,我國建國以來的教育目的雖然從“能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勞動者”轉變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但社會主義是我國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質,歸根結底教育還是要為社會服務,側面得反映了當時我國對于教育的完美寄托。
二、完美的教育——對我國教育目的觀的總結性認識
(一)完美的教育概念
縱觀我國從古至今的教育目的觀,其實最終概括起來就是在追求一種完美的教育。在古代教育是用來培養治理并穩固國家統治的人才,在近現代教育是用來培養能夠拯救中國的愛國能人,在建國后教育是用來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然而什么樣的人才能成為治理并穩固國家的人才、什么樣的人才能拯救中國,什么樣的人才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些人是不是僅僅是少數?這些人是不是應該叫精英?教育面對的是所有的生命,而不是少數的精英,所以這樣的教育目的應該就是理想狀態下的教育目的,大多數人都是達不到這樣的理想教育,這樣的教育總得來說應該叫完美的教育。
(二)完美的教育的弊端
完美的教育看似完美,但是它始終是理想狀態下的、少數人的教育,而在現實中、在大多數人的狀態下,完美的教育并不完美,實際上來講是有問題的。
首先表現在家庭教育里。父母對于這種完美的教育幾乎是完全接受的,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或多或少會將這樣的教育目的強加于自己的孩子,如果自己的孩子并沒有達到這樣的教育目的,家長們就會覺得自己家的孩子是失敗的,孩子們也會覺得自己是失敗的,這對以后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
其次表現在學校教育里。在完美的教育目的觀下,只有那些能為社會做貢獻的、在某一領域有一定價值的職業才算是好的職業,因此導致了學校教育的畸形培養——注重分數,只有分數高了,學生才能進入好的大學進而選擇有價值、體面的職業。這樣的學校教育間接導致了學生心理壓力的增加以及家庭的經濟負擔。
三、美好的教育——我國教育目的的新形態
我們不能苛求身邊的孩子必須“完美”,我們要承認生命的不完美,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實際上大多數人僅僅是一個平凡的人,在過著平凡的生活。我們的教育所要追求的不是少數人的完美,而是所有人的美好。
(一)美好的教育概念
美好的教育,目的在于尊重生命,是實現個體生命充分、自由得發展的教育。我覺得胡先骕先生的教育目的觀可以更好得幫助我們理解,胡先骕先生認為教育所要實現的目標就是通過教育者恰當、科學的指導,使得受教育者各自的潛能可以在生活狀態中得到自由的發展,達到盡善盡美的狀態”。個人覺得教育應當關注的是“人”,而不是通過教育形成什么樣的人,再通過形成的人來實現一個不確定的未來。教育應當面向學生的全部生活,既包括物質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其教育目的也要落實于學生的生活,做到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教育的最終歸宿是生活。筆者暫且把這種教育及其蘊含的教育目的叫“美好的教育”。
(二)美好的教育溯源
美好的教育其實與古今中外部分學者提出的“全人教育”有不謀而合之處,福祿貝爾指出,教育應當發展兒童全面自由的人格;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理應培養“真正的人”,要培養人全面發展的和諧的個性。中國臺灣也在1998年《21世紀教育愿景》中提出“全人教育、溫馨校園、終身學習”的口號。在“中國百年教育歷程:回顧與展望研討會中”也提出全人教育并且認為全人教育所關注的是“完整的人”,關注的是人的身體、心靈、精神、靈魂。這與筆者所提出的“美好的教育”有共同的愿景,同樣期盼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四、應調整并建立新型的教育目的觀
(一)我國建立新型教育目的觀迫在眉睫
筆者通過回顧我國教育目的觀的演進路徑,總結我國的教育更像是一種完美的教育,教育目的也指向于社會需要的精英,而完美的教育終究要被現實打敗。在實際中,基礎教育始終圍繞著應試教育,換來的學生的分數壓力;高等教育大多與真學問擦肩而過,換來的是多數人的急功近利。不僅如此,在現實的教育中,我們還產生了一批有代表性的“中國特色的孩子”,他們表現為“缺乏責任心”、“急功近利”、“不懂得感恩”、“自私”。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們往往會選擇責怪這些孩子,然而我們是不是應該問問,是否是我們的教育出現了問題?是否是我們的教育目的出現了問題?
從我國教育目的觀的演進路徑中可以看出,雖然每個時期的教育目的內涵有所不同,但是其追求完美的教育,完美的人才訴求卻是不變的。這樣的教育目的將人抽象成一個有眾多形容詞修飾的名詞,但是卻沒考慮到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不可能僅僅依靠教育將我們每個人都培養成社會所需要的“統一”。
我國教育目的觀的弊端不僅表現在統一性上,還表現在將學生工具化。教育是有相對獨立性的,它不能可悲得成為社會的工具而忽視了其本身的價值。就如同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所說的,國家實質上是人賦予意義的國家,當國家要求所有人、事、物(包括教育)都要成為其工具,為其服務時,那就違背了國家創立的初衷。
除此之外,我國的教育目的還表現出了功能擴大化,教育不是萬能的,我們要考慮教育的本質是什么,教育要實現的最終目的是什么,是為了培養人,還是通過培養人最終服務于社會?盧梭曾經說過,不要為了一個遙遠的未來而犧牲學生目前的幸福。從現實來看我們現在的教育,5、6歲的小孩子被逼迫著上各種輔導班,初高中的孩子們在進行著各式各樣的題海戰術,就連在大學生的口中也能聽到“沒有刷題解決不了的問題”這類話,學生生活可見一斑。因此,筆者在此總結,我國建立新型教育目的觀迫在眉睫。
(二)我國新型教育目的觀應定位“個體美好”
建立我國新型教育目的觀首先要定位準確,筆者在此定位,我國新型教育目的觀應定位“個體美好”。我國教育需要的是美好的教育,立足于人的生活,著眼于全人發展,最終實現培養“學會學習與思考、學會生活、學會做事與做人”的“普通人”的教育目的。
美好的教育首先要培養的是普通人,既然是普通人,我們就要承認其不完美,我們就要承認其發展的差異性及不平衡性。我們理應尊重學生的個性,給予其自由。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是對其最好的解釋,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智能組合,每個孩子都有其閃光點。我們不必苛求每個孩子都是名牌大學的畢業生,他們僅僅是一個普通人,我們的教育也應當是面向所有人,引導他們完滿地生活。
美好的教育要培養普通人“學會學習與思考、學會生活、學會做事與做人”。我國目前的教育體制是應試教育,如何取得一個好的分數和如何獲得父母的稱贊成為了大多數學生夢寐以求的東西,他們為了得到高分數而變得急功近利。我們的教育要避免走這樣的道路,學習是終身的,我們要掌握的是學習的方法,學習的思維以及學習的習慣等,而不是為了分數選擇題海戰術。同時我們也要明白學習也并不是我們生活的全部,在學習的同時我們也需要建立自己的人際關系圈,努力提高自己的情商,詩意得生活,策略得棲息,避免出現“高智商、低情商”的現象:涉及到數據頭頭是道,涉及到人際關系就語塞,畢竟我們是有靈魂的個體而不是學習工作的機器。做事即是做人,周國平在《做人和做事》中談到人無論做什么樣的事情,注重做事的意義遠遠大于做這件事情的本身,那么在做這件事情的過程中,就能逐漸得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這就是美好的教育需要傳達給我們的。
總得來說,我國的教育與教育目的都指向于建構一種完美的教育,一種能夠一言以蓋之并適用于所有人的教育,一種理想狀態下的教育。在當今“完美的教育”觀下,我們在苛求我們的孩子都是“完美”的,而這種完美的教育只存在于理想中,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社會所需要的精英。完美并不等同于美好,美好存在于生活中,我們的教育應當試圖從完美的泡沫里走出來,邁進現實生活中的美好,重構教育目的體系,將教育的目標從精英轉向普通人。
參考文獻:
[1]李如密著.儒家教育理論及其現代價值[M].北京:中華書局,2011.12.26.
[2]張晉藩.清初經世致用的思想與實學的學風[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03):292-297.
[3]周逸先.晏陽初平民教育與鄉村改造方法論初探[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2(03):76-80.
[4]何光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教育方針沿革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1.
[5]徐峰,王麗娜.教育的真正目的:讓孩子找到成長的感覺——讀《教育的目的》有感[J].生活教育,2017(11):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