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鴻
摘 要:近年來高校招生幅度擴大,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學生就業供需不平衡。面臨嚴峻的就業壓力和僧多粥少的就業市場,應屆大學生由于缺乏維權意識,勞動權益很容易受到侵害,再加上現行法律制度對應屆大學生勞動保障方面的缺失,讓不良企業鉆了空子。本文通過案例分析,針對應屆大學生就業存在的問題,提供相應的法律建議。
關鍵詞:應屆大學生;就業;權益保障
一、案例簡述及分析
劉某是北京某大學應屆畢業生,2009年6月畢業,在2008年底通過北京某公司校招,于2009年1月8號入職,雙方簽訂就業協議:試用期一個月,底薪800元,第二個月轉正,底薪1500元。2月10日該公司發放給劉某的工資為539元。3月11日由于該公司拖欠工資,劉某當月離開公司。由于該公司一直拖欠劉某工資,劉某向勞動仲裁委提出申請要求該公司支付拖欠工資。仲裁委認為劉某是在校大學生,不是訂立勞動關系的適格主體,駁回劉某申請。劉某不服,訴至北京市宣武區法院,法院經審理認為,劉某與該公司訂立合同建立勞動關系且劉某付出勞動,應當從該公司獲得報酬。判決該公司支付剩余拖欠工資。
本案的焦點是在校大學生是否能成為勞動關系的適格主體。雖然我國勞動法規定禁止用人單位招用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但是我國現行法律沒有對在校大學生成為勞動關系主體做禁止性規定。目前,在校大學生在校外單位工作和學習的現象較為普遍,這種行為是否構成勞動關系,受《勞動合同法》的調整和保護呢?筆者認為具體問題應當具體分析,針對不同的目的應該區別對待。根據《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的規定,在校生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助學,不視為就業,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因此,根據上述規定,以勤工助學為目的的在校大學生,其本質仍是學生,仍是以學習為主要目的,工作只是輔助學習的手段,這類大學生不屬于《勞動合同法》規定的勞動者,并未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不受《勞動合同法》的調整與保護。但是,目前的司法實踐在確認在校大學生是否是勞動關系適格主體時,會將應屆畢業生就業和勤工助學加以區別。前者是為畢業后更好地向用人單位提供勞務獲取報酬為目的,畢業之前就已經在用人單位工作,這類應屆大學生在用人單位的實踐和學習,和單位普通員工一樣是全日制工作的,司法實踐中對他們的勞動關系適格主體予以肯定,他們和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受《勞動合同法》的調整和保護。而后者目的只是以工作獲取報酬繼續學習,這類學生沒有和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
二、應屆大學生勞動權益遭受侵害的原因
根據上述案例分析,面臨畢業的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勞動權益遭受侵害的原因可以歸納為社會、企業和個人三個方面:
(一)社會方面
由于我國高校持續擴招,經濟增長速度跟不上生源擴招的步伐,造成了就業市場供過于求的局面,為避免每年6月畢業即失業的艱難處境,大多數應屆畢業生急于提前尋找工作,這就給那些不良企業提出過分要求創造了條件。此外,我國現行法律法規只禁止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針對應屆大學生勞動就業的法律法規制度不完善,當遭遇勞動糾紛時,處于弱勢一方的大學生的合法權益將會出現無法可依的尷尬局面。
(二)企業方面
隨著應屆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愈演愈烈,僧多粥少就業市場的出現,不少企業為了降低勞動力成本紛紛把注意力轉向了既廉價又可以“欺負”的弱勢群體——應屆大學生,通過壓低克扣勞動報酬、拒簽勞動協議、無故辭退等方式侵害應屆大學生的勞動權益。
(三)個人方面
法律意識淡薄是應屆大學生遭遇勞動權益侵害的主要原因。根據《2018年大學生求職勞動維權報告》數據顯示,據不完全統計,在過去一年中,半數以上的大學生在遭遇勞動糾紛后不選擇維權,小部分大學生根據金額的大小有選擇地維權。維權意識的欠缺導致大學生在遭遇勞動糾紛時難以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再加上大學生本身的心理素質較弱,在面臨畢業季就業難的巨大壓力下,只顧著尋找就業的機會,忽視了對自身權益的保護。[1]
三、應屆大學生勞動權益保護法律建議
(一)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保障大學生權益
上述案件是北京市基層法院第一次以判決的形式確認了應屆大學生勞動關系適格主體,具有重要意義。從司法上肯定了在校大學生勞動者的地位,可以享有和履行《勞動合同法》規定的權利和義務,與用人單位建立的勞動關系受《勞動合同法》調整和保護。雖然目前勞動法相關法律法規對于應屆大學生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建立勞動關系以及發生勞動糾紛后能否適用勞動法尚不明確,但是實際的司法審判中已經可以肯定以就業為目的的應屆大學生能夠成為勞動關系的適格主體。筆者希望立法機關能以法律法規的形式從立法上確認那些以就業為目的的應屆大學生的勞動主體資格,明確他們在勞動關系中的權利、義務以及糾紛解決途徑,更好地維護應屆大學生的合法權益。
(二)建立應屆大學生勞動權益救濟機制,多渠道維權
勞動監察部門應當對企業招聘應屆大學生進行嚴格監管,嚴厲打擊違規錄用大學生、不簽訂勞動協議等違法行為。[2]當發生勞動糾紛時,法院可以簡化訴訟程序,降低大學生維權的成本,提高爭議處理的效率;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可以為大學生設置專門的勞動糾紛救助通道,更好地維護應屆畢業生的權益。
(三)強化應屆大學生的維權意識
由于大學生社會經驗缺乏,防騙意識較差,提高大學生的維權意識、防騙意識刻不容緩。一方面,學校應該增設就業防騙課程,讓學生們能夠識別企業的小伎倆;開展維權講座,向學生們普及《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法律法規,從而提高大學生的維權意識,在遭遇侵權之后及時運用法律武器維護權益。[3]另一方面,在畢業季來臨前學校應該開展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防止應屆大學生走入就業誤區。[4]
四、總結
總之,筆者希望國家和社會能關注到應屆大學生勞動權益保護方面存在的問題,盡快完善與大學生就業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大企業人事監管力度,打消不良企業鉆空子侵害大學生勞動權益的想法。另外,建議應屆大學生入職前務必簽訂勞動協議,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具體約定工作時間、報酬等,降低就業風險。
參考文獻:
[1]楊超..《大學生實習期間權益保護問題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2(04)
[2]魯旭.《大學生實習期間的權益保護》[J].法制博覽.2016(04).
[3]王明月.《大學生實習期間權益保護的問題與解決方式》[J].法制博覽.2017(01).
[4]秦小淵.《淺析大學生實習權益保障的策略構建》[J].法制博覽.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