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君
摘 要:隨著我國基礎教育的深化改革,課堂教學也備受關注,教師的評價語言會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和質量。教師的評價語言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習效率,還能促進學生的身心發育,幫助學生樹立自信。然而,教師教學中,教師的評價語言還存在諸多問題等待解決,這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方式有關。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評價;語言
小學語文的教學內容多為兒歌、詩詞、故事、寓言等,教師的教學方式對課堂的學習效率影響很大。由于這時小學生的記憶力強,教師的評價語言可能會影響人的一生,由于評價語言的即時性與生成性,這對教師的專業素養有較高要求。不少教師評價語言匱乏,評價無力,敷衍性用語居多,這種評價毫無意義。那么教師應使用怎樣的評價語言呢?
一、語言風趣幽默,富有啟發性
小學語文學習,不是單純的教授知識,從課本的教材可以看出,小學語文要寓教于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將知識傳達出去。教師的語言不能平淡如水,照本宣科,而要飽含豐富的感情,用真情去觸動學生的心靈。小學語文每一課都有中心思想,教師要學會啟發式教學,讓學生通過課本的蛛絲馬跡,自己找到答案。而教師要在學生作答后,對回答結果進行評價和表揚,表揚的語言不要千篇一律,“好”“對”這種敷衍性用語盡量少用,從不同角度對學生回答作出反饋。
例如,在《老人與海鷗》中,前半部分通過老人喂海鷗、呼喚海鷗的名字、與海鷗親切地說話等事例表現了老人愛海鷗;后半部分則通過老人死后,海鷗在老人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等悲壯畫面,展示了海鷗對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課文語言樸實,平凡中包含深情,令讀過的人無不為人與動物這樣真摯的感情而動容。教師可以將文章分為兩部分,讓學生在課本中尋找老人與海鷗間的情感表達。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注意教師的語言評價要貼合實際,不要重復。
二、使用肢體語言,形成感染力
肢體語言,是指通過頭、眼、頸、手、肘、臂、身、胯、足等人體部位的協調活動來傳達人物的思想,形象地借以表情達意的一種溝通方式。這種方式普遍應用于表演和演講中,具備感染性強,表現力大的特點。教師要靈活運用肢體語言,聳肩、微笑、伸展手臂等等,這些行為會對學生產生一定影響。讀到歡快的文章,適當的微笑會讓學生的心情變得愉悅,舉手的動作讓語言的聲音拔高。肢體語言運用得好,教師的教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中,寫的是少年周恩來耳聞目睹中國人在外國租界、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周圍的人都敢怒不敢言,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文中通過對人物語言、神態等描寫,細致地刻畫了人物。在該文中,有總理當時的哀其不幸與怒其不爭,也有壯懷激烈的立志之言。教師可以運用肢體語言表現總理當時的心里狀態,學生一定會受到感染。總理在學生時代就已經找到自己要為之奮斗的道路,那么在座的學生呢?是不是也想一想未來該何去何從。
三、放下教師身段,尊重學生的特性
教師,不要總想著樹立師道威嚴,也要學會和學生打成一片。威嚴的教師是俯視,會產生很多盲點,打成一片的教師是平視,能通過眼睛接收感情,了解學生為什么困擾。學生與學生是不一樣的,總有擅長和不擅長的事,教師也要根據學生的個性、年齡、心理和生理狀況等進行評價。不要跟八歲的孩子板起臉講大道理,不要訓斥自卑的孩子,這種教師評價語言是失敗的、不可取的。
例如,在《畫楊桃》中,文章主要講的是圖畫課上練習畫楊桃時發生的事情。“我”根據自己看到的,把楊桃畫成像個五角星的樣子,同學們覺得好笑。老師卻通過這件事,啟發同學們懂得了看問題或做事情的時候,不能憑空想象,要堅持科學的思想方法,一切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不要輕易下結論。每個同學都有自己的個性,教師的語言評價不要過于主觀,要學會從學生的角度看問題。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是學生啟蒙教育的重要一環,教師要通過風趣幽默的語言,富有啟發性,使用肢體語言,形成感染力,放下教師身段,尊重學生的特性。只有這樣,教師的課堂評價才會發揮有效且正面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易丹.小學語文教師課堂評價語言的個案研究[J].現代教育,2018,2(11):15-16.
[2]晉桔.小學語文課堂教師評價語言研究[J].中外現代教育,2018,8(13):18-19.
[3]劉奕辰.語言學視角下小學語文教師課堂評價語言的觀察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8(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