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瓊
摘 要:在對學生的教育過程中,錯誤是在所難免的,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也會犯些小錯誤,同時學生在解題時也會犯錯誤。在接受錯誤的同時,也需要正視錯誤,用正確的眼光看待它。學生在面對自身做錯的題目時,可以清楚的看到自身知識的薄弱點,但是在正確的指導下,進行針對性的練習,現在的錯誤也會成為未來的亮點。
關鍵詞:錯題;高效;教學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出現錯誤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但是需要學生正確的認識錯誤。在以往的研究之中,學生對與曾經做錯的題目都只是進行了簡單的答案修正,卻沒有對產錯誤的原因進行分析與針對的復習。學生在犯錯誤的同時沒有養成反思錯誤的習慣,在下一次面對同樣題型時,依然會重蹈覆轍。既然學生做錯題是難以避免的,那么通過錯題對學生進行針對的訓練,養成糾錯和追根究底的習慣,從根本上減少學生犯錯誤的次數,將錯題靈活運用,那么學生平常犯得錯誤越多,在未來會犯的錯誤就越少。本文簡要探析如何運用錯題實現對學生的高效教學。
一、尋找錯題應用于教學
錯題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最好的老師,學生通過錯題進行反思,讓學生在學習上獲得更加完善的發展。作為教師首先應該正視學生做錯題目,并且將錯題進行記錄,在課堂教學中將錯題著重講解。從學生知識的薄弱點進行針對的訓練,使學生的知識點進一步完善。學生在課后做題時會出錯,主要是因為自身的不細心以及對課堂知識沒有完全的理解。因此,教師需要尋找學生的錯題,發現學生做錯題目的真正原因,進而展開知識點的著重講解,利用錯題可以化弊為利,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進一步的完成融合。例如,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教師在批改作業時連續發現多位同學做錯同一道計算題目,如:有一段4.8米高的臺階,甲每次上臺階時可以上升0.3米。問甲需要上多少次能到達臺階頂部?學生的答案為4.8÷0.3=1.6。小學生做錯此題主要還是對小數的除法沒有理解清楚。教師在課堂上針對此類題型進行講解時,可以將此題重新交由學生進行解決,教師再旁可以清楚地看到學生自身所存在的問題,并進行針對性的解決。學生可以通過對等式進行研究與實際情況進討論,發現自身所存在的問題,并且可以自發的對問題進行解決。在此過程中不僅經所學知識進一步鞏固,而且對于除法關系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錯題典型的羅列
教師在批改學生的課后作業時,有時會發現奇妙的現象,在一道題目之中,全班的學生只有少數幾位同學得出了正確答案。教師此時面對學生出現群體性的以及普遍性的錯誤,需要提高自身的重視度,幫助學生樹立糾錯的意識,把學生不懂的知識點著重進行講解,發現教學中出現的資源并正確的利用起來。引導學生進行反思,為什么會做錯此類題型,對題目中涉及到的知識點進一步分析,尋找到自身的薄弱處,將短板變成長處。例如,教師在一次測驗中發現一道選擇題大部分同學都沒有得出正確答案,如:有一截竹子,第一次將竹子砍了七分之三,第二次砍掉剩余部分的七分之三,問哪一段長?有四個選項分別是一樣長,第一斷長和第二段長以及無法判斷。學生進行選擇時大部分都選擇了無法判斷,并且認為自身并沒有錯。教師在課堂上講述此題時可以通過假設的方法進行解答,即假設這截竹子的長度為7米,那么第一段長即為3米,第二段即為4×七分之三約等于1.7米,由此可知第一段竹子的長度要長于第二段的竹子。此類題型主要還是由于學生粗心大意審題不明導致出錯,那么教師應當注意教導學生做題時心不要急,并且可以設置專門的審題訓練,培養學生的審題思維。
三、在學習過程中將錯題集結為錯題本
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會解錯許多題目,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將所做錯的典型錯題記錄在錯題本上,以便復習知識點拿來研究。學生在對錯題進行整理時也需要對其進行整理和劃分,不能全部摘抄在一頁紙上,而是需要根據錯誤原因以及錯題類型劃分為一個小節,同時在對錯題摘抄之后還需要對錯題進行分析以及在不同時間進行回顧,通過思考和分析尋找自身的原因,使錯題在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乘法與除法這一類型的錯題中,如:80-20÷4=(80-20)÷4這一錯題中,學生需要深刻認識到在四則運算中的基本規律,明確自身錯題的原因,在間隔一段時間后還需要溫習,加深記憶。同時學生需要定時清理自身的聰體本,讓錯題本越來越薄,節省自身的學習時間,但是只有真正理解了的題型才能夠從錯題本中除掉。錯題使學生的反思能力越來越強,在以后的做題中才能減少錯誤的出現。
四、結束語
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錯誤是必定會出現的。但是教師在此過程中利用錯題,幫助學生鞏固知識點,對所學知識進一步的加深印象。讓學生對知識點的把握更加準確,在提升教學質量的同時,也可以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強化訓練,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利用好錯題資源讓錯題成為學生強化知識的法寶,通過錯誤來獲得知識,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參考文獻:
[1]韋青秀.妙用“錯題”高效教學初中數學[J]. 中學教學參考,2018,21(8):9-10.
[2]許瀝. 如何在中學數學中應用典型錯題教學[J]. 課程教育研究,2017,51(8):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