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鑫
摘要:中學歷史唯物主義教育不僅要讓學生懂得社會歷史不是由人們的動機、目的決定的,不是由神和上帝主宰的,而是在人民群眾基礎上形成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兩大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中前進的,更要進一步引導學生對整個人類文明狀況和作為個體的人在歷史中的作用和命運進行全面深刻的反思,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利用教學實踐,從個人層面、學校層面和社會層面對學生進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
關鍵詞:歷史唯物主義教育;高中生;影響;實踐
一、歷史唯物主義教育的概況
(一)歷史唯物主義教育的主要內容
歷史唯物主義教育原本是指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對干部群眾進行唯物史觀教育的活動。通過歷史唯物主義教育,使人們正確運用唯物史觀分析歷史現象和歷史人物,懂得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其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了解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別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社會內部的矛盾運動推動社會不斷地向前發展;人類社會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最終將進入共產主義社會。
第二,歷史唯物主義的范疇和規律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一切事物都在運動中永無止境地變動,人類社會也是如此。每一種社會因素和社會制度,在不同國家和不同歷史時期都具有不同的形式。歷史發展進程的總趨勢不可違背,但歷史發展的具體進程和方式可能千差萬別。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1999年6月13日,中央做出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把德育工作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同時強調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加強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我們認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度重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尤其是歷史唯物主義教育,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和實際效果的關鍵;同時,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還表明,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堅持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尤其是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是使這一工作鍵康發展的重要前提。歷史唯物主義是整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內容。
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對高中生的影響
目前,一方面作為唯物史觀教育的對象在人生觀方面的狀況迫切需要進行科學人生觀的灌輸、教育;另一方面,在目前的唯物史觀教學中,馬克思主義人生觀教育顯得不到位。因此,迅速改變這種不適應的狀況,切實加強和改善共產主義人生觀教育,乃是歷史唯物主義教育所面臨的一個嚴峻而迫切的任務。
所以只有對學生進行科學的歷史觀教育,才能為學生解決政治方向和人生觀問題奠定可靠的理論基礎。只有加強科學人生觀教育才能把學生科學的歷史觀化為科學的人生觀,把正確的政治方向變成自己自覺的行為。現實告訴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在階級斗爭已不再是社會主要矛盾的條件下,如何解決學生的人生觀教育問題尤為突出,它更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將歷史唯物主義教育落實到實踐中
(一)個人層面
首先,當代中學生要追求遠大理想,堅定崇高的信念。高中生要把個人的奮斗志向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運聯系在一起,把個人今天的學習進步和祖國明天的繁榮昌盛緊緊聯系在一起,使理想之花結出豐碩的成長成才之果。
其次,要做忠誠的愛國者,時刻不忘自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份子。維護國家利益,維護祖國統一,以振興中華為己任。無論我們以什么樣的方式來報效祖國,都要自覺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努力學習,掌握報效祖國的本領。
再者,領悟人生真諦,創造人生價值。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確立積極進去的人生態度,用科學高尚的人生觀指引人生。明是非,知榮辱,辨善惡,在實踐中不斷地創造人生的價值,賦予人生與眾不同的意義。
同時,還要加強道德修養,錘煉道德品質。中學時期是人生道德意識形成,發展和成熟的一個重要階段,在這個時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觀念對中學生們一生影響很大。因此,要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做一個知榮辱講道德的人。
(二)學校層面
《共產黨宣言》作為高三學生的必讀科目之一,在很多學校都沒有得到落實。這一現象說明了學校層面對歷史唯物主義教育的重視程度還不夠。除了讓學生閱讀經典著作以外,還應在教學實踐中對學生進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學校和教育者必須明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須堅持以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為指導思想。貫徹“因人施教”原則必須以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性、人的本質理論為指導去了解教育對象的特點和進行有針對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在特定情況下,思想政治工作者還必須注意掌握階級分析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三)社會層面
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受社會思潮多樣化影響,部分大學生思想迷茫,其信仰也變得多樣化,主流信仰逐漸模糊化、邊緣化,校園信教現象時有發生。對待這一現象,學校方面應該首先堅持教育與宗教相分離的原則,進一步強化學校師生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園滲透的意識和自覺性,堅決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園滲透,凈化校園環境,努力營造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切實維護學校的和諧穩定。除此之外還應建立相應完善的管理制度,以法律為依托,不應歧視而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宗教信仰,保護其合法宗教活動。國家應依法對宗教教徒正常的宗教活動予以保護,打擊各種利用宗教在校園和周邊進行的違法犯罪活動。社會各部門要在尊重學生宗教信仰基礎上,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宗教政策,引導有宗教信仰的學生同國家和社會相適應。
參考文獻:
[1]趙德軒《中學歷史課中唯物主義教育的探索》[J].天中學刊,1999 年8月第14期第4卷.
[2]錢進、閔永新《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若干思考——基于歷史唯物主義視野的考察》[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季刊),2016 年第4期.
[3] 吳倬《論歷史唯物主義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9 年第4期.
[4] 劉惠瓊《高校實施素質教育必須加強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J].云南社會科學2000年增刊.
[5] 閻桂祥《論歷史唯物主義教學中科學人生觀的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0年增刊200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