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
摘 要:中國的傳統教育以灌輸式、填鴨式為主,缺少讓學生的思辨,因此大多數學生學習后,只會考試,缺少創新能力和創造能力。而中國哲學中的“天人合一”“習與修”、哲學智慧等思想,恰恰是可以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一門學科。在當新時代我們需要的是能學以致用,會理論聯系實際的創新型人才。因此,我們現代的教育中不能將中國哲學的思維丟掉。
關鍵詞:中國哲學;新時代;教育精神
中國悠久的五千年文明,匯集了大量優秀的哲學家和哲學思想。這是我們后代的文化寶藏。《在哲學社會科學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有這樣一段表述,他說:“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從先秦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到隋唐佛學、儒釋道合流、宋明理學,經歷了數個學術思想繁榮時期。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產生了儒、釋、道、墨、名、法、陰陽、農、雜、兵等各家學說,涌現了老子、孔子、莊子、孟子、荀子、韓非子、董仲舒、王充、何晏、王弼、韓愈、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陸九淵、王守仁、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魯迅等一大批思想大家,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化遺產。中國古代大量鴻篇巨制中包含著豐富的哲學社會科學內容、治國理政智慧,為古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據,也為中華文明提供了重要內容,為人類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中國古代賢哲給人類留下的是一份十分寶貴的思想遺產。這也正說明了,中國哲學的思想與我們新時代的生活密不可分。而我們的教育也正需要這樣的思想去引領。
一、新時代的教育精神離不開“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國的哲學思想是以儒家為主體,儒道釋并存的思想格局。“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國哲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其中包含人應該遵循天道的法而規范自己的行為。在《易經》中“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表達的就是人向天、向地學習的意思。可見在立人立德方面中國哲學很早就體現出來了。《中庸》中有這樣的表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天人合一”是教育人們開啟“人心”要用溫和、善良的心對待世界萬物,重視人性化,強調人與自然的融合,要更多的關注人文情懷的培養。這對于人之所以為人、人的生存價值和意義、人格的養成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這是幫助人們尋找失落的人性。從中可見,天人合一的中國哲學傳統,是中國教育的基礎,是教育的根本精神。
“天人合一”的思想發展到今天,在教育的領域進一步深化和發展。新時代我們需要讓哲學與現實社會緊密結合,回歸哲學的初心使命。在學生的教育中要重視和諧相處、重視仁愛的情感,使每一個人都發揮自己的優勢。充分領略生命存在的意義,不盲目征服自然、改造自然,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教育人們學會尊重、學會感恩,對自然界真心接納。
二、新時代的教育需要“習與修”
天性與修習,是中國哲學里探討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是古人關于如何成人的探究。“性相近,習相遠。”就是闡釋人是否可以通過學習和修行來改變自己,實際上恰恰證明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教無類”在新時代同樣具有非常現實的教育意義。新時代我們不僅僅是要學習書本知識,還要善于向身邊人學習,要善于反思、反省,進而提高自己。習近平總書記在《要善于學典型》一文中指出:“就是要善于向先進典型學習,在一點一滴中完善自己,從小事小節上修煉自己,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學習先進、保持先進、趕超先進。”先進典型是時代精神的傳遞者、主流價值的塑造者、社會潮流的引領者,在他們身上積聚了各種思想的正能量。我們向這些人學習,正是體現了中國哲學中的“習與修”,通過學習,修正自己,爭做時代合格的人才。
三、新時代的教育不可缺少中國哲學的智慧
中國傳統哲學中,非常重視智慧,甚至勝于對知識的探究。也正是因為對智慧的追求,中國傳統哲學中的思維也具有很強的獨特性。首先有很強的的綜合思維能力。比如,中國的漢字屬于表意體系的文字,它不同于其他表音體系的文字,它注重文字的構架,字體偏旁部首的結構,筆順的順序,形音義的結合等等。漢字當中體現出中國人的智慧,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都體現出中國人造字之初的思維方式。這些對中國兒童的結構思維方式都是很好的鍛煉,孩子在學習漢字的同時,也是對結構的掌握。還有在傳統中國哲學中含有時勢運轉的思維方式。比如,“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等等,說明事物在發展的過程中是變化的,作為行動者必須要細致的觀察,及時把握事物發展的動向,適時地調整,用自己的智慧使其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
這種智慧哲學思維恰恰是我們人生當中十分需要的思維。它可以教會人們面對困難不退縮,面對成功不驕傲,客觀的理解分析問題。這些都是我們教育中十分必要的。在我們的學習中,中國哲學幾乎存在于我們人生的各個領域,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教育是每個時代必不可缺的一項內容,中國哲學的思想與智慧,在新時代的教育當中更應該發揮出自己的使命與擔當。我們的傳統教育通常是灌輸式的,老師講什么,學生記什么,導致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不強。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思維能力的訓練過少,導致學生的思維能力不強。“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在很早就提出了哲學思維在人的學習中的重要性。知識與能力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思維、思考。
新時代的教育是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培養思辨能力,關注學生思想的成長。知識不等于能力,博學不等于智慧。思想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當務之急。對所學知識真正能學懂、弄通、做實,一刻也離不開哲學思維能力。古人所說的,“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也就是要有獨立思考能力,以明辨是非;“篤行之”,也就是要能改變行為,做到知行合一。“引導人獨立思考、幫助人實現行為改變”,就是在這個時代,教育的本質所在。中國哲學是我們當今教育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內容,我們需要將這門學科的知識滲透到每個學科領域,培養出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黃濟.教育哲學通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2]張世英.天人之際——中國哲學的困惑和選擇[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2.
[4]葉瀾.中國哲學傳統中的教育精神與智慧[J].教育研究,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