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樹玲
摘要:對于小學生來說,加強健康班級的建設,有助于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有助于他們形成高尚的思想品質,有助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理念,對他們今后的發展有著無比重要的影響。因此,相關負責人員,有必要運用多種科學策略,營造出健康向上的班級文化,注重實施道德文化建設,以便小學生能在長時間的潛移默化中,健康成長,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為以后學習更好理論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為以后面對種種復雜的情況做好全面的準備。本文討論了小學健康班集體的學生道德文化建設,以求能給相關教育人士一些深思與建議。
關鍵詞:小學;健康班集體;建設途徑。
1、加強健康班級建設的必要性。
1.1是健康小學生心理素質的需求。
小學生身心正處于在高速發展的階段,所表現出來的主要特征為:活潑好動,好奇心強,自制能力相對較差,自尊心卻在慢慢加強。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倘若稍微疏忽對他們的正確引導與科學輔助,忽視健康班級的建設與構建,就會導致他們出現心里空虛、精神恍惚的現象,甚至會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與同學斗嘴,與老師頂嘴,不利于師生和諧關系的形成,不利于學生文化素養的提升,不利于學生集體精神的培養。而加強健康班級的建設,能夠最大化改善這一狀況。它有助于學生及時排除心理的障礙,與老師和同學建立更為和諧的關系,幫學生樹立積極自主的學習態度和與人為善的處事理念,久而久之,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世界觀。
1.2是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的需要。
小學階段的課程相對簡單,因此,小學生的時間相對充裕。由于他們身心都處在發展階段,還未形成正確的人生理念,加之時間又相對充裕,因此很容易對現實中的精神文化感到極大的不滿。倘若沒有健康班級文化的實施,他們便會將目光放在游戲廳、網吧等一些于他們成長不利的地方,從而給他們的身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而健康班級中的道德文化建設,能夠最大化豐富學生的心靈與身體,將他們多余的注意力轉移到學習中,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與動力,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參與到班級里的活動中來,久而久之,實現個人道德素養的提升。
1.3是健全小學生人格的需要。
健康班級里的道德文化,能夠讓學生在長時間的熏陶中,知道什么該為,什么不該為,從而充滿信心的生活,在不斷品嘗到成功的喜悅中,生出為班集體爭得榮譽的自豪感與責任感,便于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特別是一些后進生,由于諸多因素導致他們學習成績不佳,長此以往,被老師和同學忽略。道德文化的實施,能夠幫助他們引起老師同學的注意,便于他們在激勵的教學方式中,擁有更多的成就感,在同學中樹立威信,從而健全人格,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2、小學健康班級文化建設的有效策略。
2.1加強傳統文化滲入的力度。
傳統文化是中國幾千年燦爛文化的結晶,是諸多偉人高尚思想的凝聚,是加強健康班級建設的科學工具。在具體教學的過程中,相關負責人,特別是語文教師,要注重對傳統文化的滲入,以便小學生能夠領會到傳統文化的魅力,自主實施傳統文化中的高尚思想,從而在長時間的實踐中,實現個人基礎素養的提升。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當前許多教師在具體的課堂上,依然用成績來評論學生的好壞。對此,相關負責人要運用多種科學途徑與有效措施,轉變教師這種錯誤的教學理念,要求他們在具體授課的過程中,注重對學生實施品德方面的教育。比如可以嘗試運用榜樣精神的教育方式,在具體授課的過程中,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創建健康班級里的思想政治平臺,采用網絡的方式宣傳班級里的好人好事,例如,拾金不昧,幫助后進學生等等。要求每個家長給予配合,按時閱讀品臺里的內容,相關負責人也要加強對這方面的管理,確保每個做好事的學生都能得到應有的物質獎勵或精神獎勵。需要注意的是,在實際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物質獎勵的科學性,切莫給予學生太多物質獎勵,從而培養出學生唯利是圖等不良品質。其次,教師也可以嘗試采用多種有效策略,豐富學生的課后實踐,以便學生能夠及時發現生活與學習中各種優秀事件,從而在榜樣的熏陶中,逐漸實現個人品質素養的提升。比如可以組織“義賣”,要求學生將不需要的書籍或者玩具等,統統拿到指定的義賣場地,進行實踐義賣,讓學生在義賣活動中體會到勞動的快樂,養成奉獻精神。事后,相關負責人可以帶領學生對義賣活動進行總結與歸納,起到升華學生思想,促使學生全面發展的作用??傊?,在加強傳統文化滲入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意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的有機結合,以便學生能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健康班級文化的魅力,從而自主的參加到維護健康班級文化的過程中來。
2.2構建輕松互育的環境。
在健康班級集體文化的建設中,人際交往形式是一種重要的顯性文化載體,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在實際交流的過程中,彼此的語氣、神態等等,都不可避免的對健康班級的形成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換言之,健康班集體教育,其實就存在于師生交往的過程中,就存在于學生之間的交流中。在健康班級中,每一個人都是弘揚班級文化的集合與代表,因此,在實際授課的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的對人際交往進行引導,構建出一個民主輕松的學習環境。首先,在與學生的交流中,教師要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將健康文化真正展現給學生,為學生起到道德表率的作用。作為班主任,要注意和學生交流的有效性,深入了解每個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與眾學生之間,既能保持良好的師生關系,又能保持平等的朋友關系,實現教學中最大化民主。其次,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和學生之間形成良性的互動關系,仔細把握每個學生的優勢與不足,通過換座位、互幫小組等方式來調動學生交往的積極性與自主性,便于他們互相補充、互幫促進、互相支持,實現共同成長。班主任要注意科學引導班級里的小群體,消除優秀學生與后進學生之間的隔閡,從而杜絕班級中歧視現象的發生,最大化增強班級的凝聚力,久而久之,實現對學生集體精神的有效熏陶。
參考文獻:
[1]顧黎花. 淺談如何在小學班級文化建設中發展德育教育[J]. 學子:理論版, 2017:32.
[2]陳京亮. 班級文化建設的重要性[J].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3):274-274.
[3]唐惠琴. 創建現代化學校班級文化建設的探索與研究[J]. 教師,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