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這一偉大著作里,馬克思駁斥了以前的唯物主義,并指出了它們的弊端,提出了實踐的新思想,使實踐的概念范疇躍入了歷史觀和認識論的視野,成為了馬克思的哲學理論的總的視野立腳點,明確了它的重大影響,建立了他的科學的思想理論。盡管全文僅有十一條觀點,但個中隱含的思想值得我們去仔細的挖掘和探究。本文主要通過探究這部著作的寫作動機,來對馬克思的實踐思想有一個更好的把握,然后通過分析在此著作中有關實踐的部分,獲得對這一思想的深入認識,最后探討了這一思想的意義。
關鍵詞:實踐;馬克思;費爾巴哈
一、《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寫作動機
“實踐”不是馬克思的獨創,在他的科學的實踐思想出現以前,這一概念就被很多哲學家討論過。在古希臘時期,蘇格拉底提出“善”是自然萬物的內在目的和原因,人人都要追求“善”、遵循“善”,也要“為善”。這蘊含著實踐的因素,盡管他的“為善”是一種追求,但卻不是一種實踐上的活動。亞里士多德在前人思想的基礎上,則提出“實踐”是以“善”為指導原則和目的的活動,是人們對于“善”的一種追求的歷程。在近代的哲學家們也對于實踐作出了論述,康德是首個將實踐帶到哲學的范疇中進行思考的,但是他所謂的實踐是與倫理方面的范圍相關聯的,并且僅限于此,沒有走出去。黑格爾則是把實踐范疇帶入了認識論的領域,他承認思存同一性,主張主觀和客觀要想統一僅靠理論是不夠的,還需要通過實踐活動,但他的實踐觀是唯心主義傾向的,他把實踐理解為觀念本身的活動形式,只是從一種抽象的方面表達了其能動性。費爾巴哈批駁了黑格爾的思想,認為人是感性實體,強調人的自然屬性,但是他沒有看到實踐活動的重要影響,也沒有看到人在社會方面的屬性,所以他并不真正的知道人的本質是什么,對于實踐也不懂得。
促使馬克思著手對費爾巴哈進行批駁,有著其內在的推動因素。隨著他理論的深入研究,他關于唯物主義的思想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入,并且他通過學習并進一步的探索有關經濟學方面的知識,發現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這一規律,確立了唯物史觀的極其重要的觀點。費爾巴哈的人本學唯物主義是當時青年黑格爾派中的最高的、權威的思想。馬克思對他進行批駁就能在理論上對他進行超越,與此同時還能借機會論述自己的一系列觀點,何樂而不為呢。
而馬克思批駁費爾巴哈的外在的推動因素,一是施蒂納在《唯一者及其所有物》里,駁斥了費爾巴哈的思想,從反面顯示出了費爾巴哈理論的缺點,這引起了馬克思對費爾巴哈的哲學思想的重新思考;另一方面是“真正的社會主義”[1]的盛行。1844年后,赫斯、呂寧、格律恩等人利用費爾巴哈的思想,從抽象的人性論出發,宣揚要用人類的普遍的愛來實現社會主義,抹黑無產階級的斗爭,認為這是一種很野蠻的破壞傾向。此類看法體現了費爾巴哈思想的思想理論帶來的不好影響,影響了共產主義活動的開展,這時的馬克思便不得不劃分出與它的界限。
馬克思于《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就實踐進行過研究,并提出了它對認識和歷史的作用,但此時實踐并不是他的核心概念。他在《神圣家族》里也分析過關于實踐在社會歷史中發揮的作用,但在這里實踐的地位依然不明確。只有在《提綱》中,他才得以系統地、全面地分析了有關實踐的觀點,他不僅看到人的自然屬性,同時也強調人的社會屬性。
二、馬克思的實踐思想的制定
《提綱》里面,馬克思先是駁斥了“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2]。認為它們看事物只看到主體對客觀對象的表面的反映關系,有著直觀的性質的缺點,沒有看到主體自身的能動性的發揮,而是脫離開了實踐去看待它與客觀對象之間的關系,因此它們不懂得實踐。
而費爾巴哈雖然“想要研究跟思想客體確實不同的感性客體”[3],認為人是感性的對象,主張從人出發,這也是他的與眾不同之處。但是他所謂的人,是抽象意義上的,他沒有看到在人身后的“感性活動”即實踐活動,過分強調人與自然的關系,而沒有意識到實踐和人的社會性質的重要之處,認為人是自然性質的意義上的人,他所謂的人便不具有現實性,是抽象意義上的。
馬克思也批駁唯心主義,認為它只是“把能動的方面抽象地發展了”[4]。它突出精神的重要性,認為精神能夠決定一切。雖然它懂得能動性的重要,但是它不知道主體的能動性需要在實踐的活動之中去實現,所以它也不懂實踐。
“實踐是標志主體同客體的本質關系的范疇”[5]現實的、有血有肉的、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的、歷史的人才是真正的實踐的主體,才是馬克思的主張,他重視人與社會的關系及其實踐活動在社會中的作用,并且認為人在實質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6]這樣主體就可以看做是社會的本身。這種把主體和社會生活條件相聯系的路徑與從抽象的人出發去理解實踐的路徑是完全相反的。
馬克思規定客體的方法也同前人不一樣,在他看來,客體是實在的、客觀的,被限定著的,之于實踐活動來說的對象。客體在主體的活動之中顯示出的屬性事實上是社會屬性,然而自然屬性也是必不可少的。客觀對象不只是通過主觀對于它的反映和認識而得來的,同時也體現了它自己的特點和規律性。人們認知和進行改變客觀的世界是一個歷史的過程,伴隨著人們在實踐中能力的提高,被人們進行改變的客體那部分世界就會擴展。因此,他認為,實踐是連接主客體之間的關系的橋梁,使這關系變得具有能動性,而這能動性要在實踐活動之中才能夠達成。
“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7]實踐的范疇顯示了人們的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本質,它闡述了主觀與客觀、主體同客體的一個辯證地轉化的路徑。這就能夠說明,思維的真理性需要在實踐中得以確定和判斷。在理論的范疇中不能解決的問題,都能夠在人的實踐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以處理。所以,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自此馬克思的科學的實踐思想形成了。
“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8]這就表明了實踐的重要性和基礎性的地位。現有的社會環境是人們以往的實踐活動的產物,人們在這個過程中能動地對環境進行改換,自身也發生變化,這都是因為實踐活動的原因。那么,“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9]。
“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10]費爾巴哈太直觀,他只能看到表面,他所謂的人是抽象了的,不擁有社會方面的性質。所以,在社會歷史觀的方面上,他站在資產階級的角度上看待問題,僅能把握到市民社會的程度,他的思想理論并不能夠改變現有的社會狀況,進而使世界發生變化。而馬克思不同,他關注實踐,站在人類社會的角度,使得普遍性得以實現。他與以往的哲學家不同,他是帶有無產階級性質的。他要建立的理論不是為了構建自己理論體系,而是為了指導無產階級革命的實踐。他的最終目標不僅僅是要闡明這個世界,而是要使它發生變化,這就勾勒了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基本出發點。
三、意義
在這本重要的著作中,馬克思批評了以往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立足點,認為它們并不了解人的實質所在,也不了解實踐對于社會歷史的重要意義,沒有從主體的方面去理解實踐。而馬克思以實際的人為出發點,闡明了人的實質,強調了人的社會屬性,強調實踐的重要作用,揭示了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以及對歷史發展的重要性。馬克思還把實踐引入了認識論的范疇,提出了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能夠用于檢驗真理。實踐作為他的哲學思想體系的基礎,推動了唯物史觀的建立,也為他的哲學理論的形成打下了基礎。
《提綱》中的實踐思想對于現實也有著指導的意義,能夠為我們的現實活動提供幫助。當前,伴隨著社會和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習近平總書記都十分重視這方面的問題。生態環境對社會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人們在為謀取自身利益而對自然進行探索和索取時,破壞了環境,造成了許多不可挽回的后果,這樣便影響并限制社會的發展,不利于它進一步的探索,那么我們需要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在實踐活動中摸索出合適的解決辦法,再把它們帶到實踐中進行檢驗,以此來找到合理的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的辦法。
馬克思的實踐思想還能夠在我們國家在制定方針政策方面提供幫助,他科學的實踐思想提出真理的問題需要在實踐中得以檢驗,那么我們要從現實的情況出發,腳踏實地,在實踐中對理論進行檢驗,從而及時的發現當前的不足,調整和完善我們國家的方針政策,以便使其更符合實際,更適合社會的發展。此外也要重視人們的實踐活動,實踐與社會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激發人們的能動性,以此推動社會良好健康的發展,國家才會越來越好,中國夢的美好愿望才會達成。
參考文獻
[1]孫伯鍨,侯惠勤.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和現狀[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90.
[2][3][4]馬克思,恩格斯.馬恩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3.
[5]孫伯鍨,侯惠勤.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和現狀[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93.
[6][8]馬克思,恩格斯.馬恩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7][9]馬克思,恩格斯.馬恩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4.
[10]馬克思,恩格斯.馬恩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6.
作者簡介:
李悅(1996-),女,漢族,陜西省,在讀碩士研究生,黑龍江大學哲學院,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