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君維
摘要:中國傳統一直都是以“孝”為重,“孝文化”形成與西周,經由孔子和曾予的推廣,在中國影響巨大,源遠流長。我國自古就是一個禮儀之邦,“百善孝為先”的觀念深刻的印在了人們的腦子里,而孝道入律則是我國歷代法律的一個明顯特點,因此,本文就孝道與法律的發展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以進一步探究兩者間的關系。
關鍵詞:孝道;法律;傳統文化
我國自古就是一個禮儀之邦,尊老愛幼是我國的傳統美德,在《孝經》中,儒家賦予了孝道更高的境界,認為其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同時也是衡量一個人的德行的重要標準。此外,孝敬父母不僅僅是體現一個人道德的表現,同時也一個嚴肅的法律問題,在我國的相關法律法規中,贍養父母一直被認為是做子女的應該執行的義務,如果子女出現虐待老人、遺棄老人的行為,則是會受到法律的懲罰的。由此可以看出,不僅是在古代還是當下,孝道一直都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一、中國古代的孝與法
自西周起,人們就有了孝的概念,在西周宗法制的影響之下,“孝”被賦予了濃重的宗法色彩;在春秋時期,孔子將“孝”發展到了極致,他用“仁”來對“孝”進行了補充及時,且最早的意識到了“孝”對于社會的影響意義;春秋戰國時期的《孝經》將“孝”的內涵充實了起來。我國歷代的法律中的明顯特征就是將孝道納入法律的章程中,早在先秦時期的《商書》中就對與不孝者有了詳細的處置條文:五刑之屬三千,某罪大于不孝。到了秦朝,其對于不孝者的處罰力度更大:毆打父母者,要鯨為城旦,意為毆打父母的人,要被實施鯨刑,然后被罰為苦力。此外,從古至今有關于孝的法律規制非常之多,可以看出古人對于孝的重視程度是非常深的。
在我國古代的法律中,孝的痕跡非常的深,究其原因有三,首先,我國古代是典型的農業社會,家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家庭關系自然也就受到了法律法規的保護。其次,“孝”文化的推崇使得古代社會的人們普遍更加看重親情倫理間的關系,因此,包含著“孝”的法律就得到了多數人的認可。最后,古人在制定法律法規的時候并不如現代社會那邊嚴謹,大多數都是由判官來負責法律法規的制定,這些判官大都是科舉出身,出身于平常人家,因此,在他們的思想中,受“孝道”影響非常深刻,所以,在古代法律規制中出現“孝”的影子也不足為奇。
二、中國現代的孝與法
古代有大量關于“孝”的法律,現在同樣也不少。我國行法對于虐待罪和遺棄罪也做了詳細的規定:經常通過打罵、禁閉、強迫其過度參與勞作、限制其人生自由等方式對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進行身體、生活和心理上的折磨和凌辱的,情節嚴重者將會被視為虐待罪,情節嚴重者最高可以處于兩年的有期徒刑,此外,刑法還專門列出了對于年老著造成傷害,或有能力而不履行贍養義務著,將會被處于五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可以看出,我國對于不孝者的懲罰力度是相當的大的。古有木蘭替父從軍,有黃香扇枕溫席,無不體現了人們對于“孝”的重視程度,但是前段時間一則報道不僅讓人產生疑慮,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美德傳承到現代其效果究竟如何昵?在某電視頻道中,一則新聞引起了大多數人關注,某七旬老人一紙訴狀將自己的五個兒女告上了法庭,其原因在于兒女未能履行對老人的贍養義務。試想,一位七十有余的老人辛苦生養了五個孩子,到了自己年老的時候,居然沒有一位子女愿意贍養自己,這該是多么的可悲啊,老人的心該是多么的涼。不僅如此,隨著網絡的發展,各種個樣的新聞傳播力度也變得非常的大,我們經常可以看見因為家長不給孩子買幾千塊的手機而導致孩子暴打家長的新聞。不禁讓人深思,我國幾千年的傳統美德就這樣要逐漸被磨滅了嗎?
父母乃生育和養育我們的人,我們對于父母應當存在一種感恩的心,感恩是對于愛的回報,是一個人必須要學會的美德。通過相關的統計可以發現,目前我國六十五歲以上老人的數量超過了一億,并且有著逐年增長的現象,老年群體已經成為了我國人口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隨著老年群體的增加,“孝”的問題也就日益凸顯了出來,子女的贍養義務也逐漸被社會所重視起來。當下,社會對于虐待和拋棄老人的行為是嗤之以鼻的,不善待老人的人在社會中是會遭人擯棄的。人都會變老,只有從一開始就有一顆感恩的心,做一個守孝道的人,才能讓愛充滿整個社會,減少社會上的不和諧的事件出現。
結語
從古至今,“孝”一直都是一個恒久的話題,在幾千年以前,古人就有了“孝”的概念,并且將“孝”與“法”緊緊結合在一起,大大凸顯了“孝道”作為中國傳統美德的重要程度。到了當下,“孝”的話題依舊是人們所談論的中心,我國刑法更是對與不孝者制定了專門的法律約束,由此可見,“孝”在人們心中的重要性。只有將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與當下社會的特點進行充分的結合,才能推動我國社會的進步,加快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步伐。提高公民的品德,較“孝”根種于人們心中,這個社會上那些不善待老人的人才會少一些,我們生活的國家才會變得更加的和諧、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