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帥 劉牧溪
摘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各個民族也都擁有獨特的、屬于自己的文化。當下偏向技術性的視覺傳達設計教育,直接阻礙了學生創造力的發揮,導致培養出的學生缺乏人文關懷和視覺素養。因此,視覺傳達設計教育應回歸傳統文化,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接納傳統文化的精髓,倡導人文關懷,培養視覺素養。
關鍵詞:視覺傳達設計;傳統文化;視覺素養
當今世界,西方文化大行其道,如此,為了適應時代的潮流,一哄而上的都是學習西方設計思路、設計思想、設計套路,然而,文化的差異使得東方人對于西方文化的理解始終有著一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窘困。其實,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我們有著天然的優勢,“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已然成為當下的風潮,“中國風”潮流的盛行有著深層次的原因。
在回歸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為富有創意的視覺傳達設計教育提出一套較為通用的構思方法。縱觀我國當前設立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學校,大部分都是從平面設計或商業設計演變而來的,因此,本文研究能夠為偏重技術的國內設計教育注入文化的內涵,幫助視覺傳統設計教育者從視覺文化的角度去理解視覺傳達設計教育,為當下注重技巧與美感的設計教育融入文化的因素,增加其設計所蘊含的文化韻味,提升設計的檔次。
一、視覺傳達設計教育面臨的問題
視覺傳達設計教育是為了擯棄傳統以形狀和色彩為主的設計學容易讓學生陷入閉門的不足,提倡課程學習的適應性和彈性,改變過去僵化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另外,視覺傳達教育另一大功用是為了提供層次更高的技術性知識,重視創新和創意意識的培養,提升學生的人文關懷能力,重視和發掘傳統文化對于設計的影響作用。
我國視覺傳達設計教育發展到現在,在課程上或教育本質上或多或少的存在著一些問題,最為典型的問題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對視覺傳達設計教育認識不足,導致創造力不夠
當前,設計的數字化已成一種潮流,數字化科技的神速進步推動著視覺傳達設計課程也與其一并快速發展,計算機的普及與強大的功能,使得設計有了新的面貌,計算機輔助設計開始進入到設計課程中,計算機也成為設計者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有學者研究已表明,國內現階段的設計教育在課程的安排過于依賴于計算機設計,學生計算機水平和使用技巧整體上已具有一定水平,但在基本的手繪能力的方面,與過去相對則有明顯的退步,這一方面顯示了目前學生偏好計算機設計,另一方面也是學校教育將傳統課程逐漸減少或壓縮的必然結果。更讓人擔憂的是,數字化科技指引下的設計教育一直追逐著軟件或硬件的進步,追逐著培養一大批統一的“出圖機器”,漸漸忘記思考設計教育的根本目標究竟為何,也只能培養出缺乏獨立思考與創造力的統一規格的“執行機器”。
(二)缺乏文化素養
視覺傳達設計是設計行為的一種,它需要借由圖案、色彩和信息的傳達,使人產生一定的知覺感受,讓人領會到設計的成果,而視覺設計師要追求以“文化”為基礎的設計理念,使視覺設計對社會的貢獻,不只是在于追求視覺上的享受,更應將設計層次提升到以視覺語意理念為基礎,引導人對于感知和心靈的體會。而當下缺少人文關懷的設計教育是無論如何達不到如此高度的,換句話說,現代設計教育培養出的“出圖機器”缺少人文素養。
(三)缺乏視覺素養
視覺素養(Visual Literacy)一詞,最早是由John Debes于1969年提出,是人類最早的溝通方式,由于現今人類生活到處充滿著圖像與符號,彷佛就是置身在視覺文化的領域里,因而視覺素養就顯得尤為重要。理論上講,視覺素養就是一種以視覺進行溝通的能力,可以理解為視覺傳達,即使用視覺對象與他人進行溝通的技能,做好視覺傳達設計教育的前提,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都應該具備視覺素養。具有高尚視覺素養的人,才能理論作品中蘊含的深層文化涵義,也才能分析出作品的文法――構圖及風格。但是,縱觀當前視覺傳達設計課程的內容,更多的是偏向于技術傳授,技巧的培養,忽略了對于學生創作及閱讀視覺產物能力的培養,而傳統文化聚集地的博物館、美術館則是培養學生視覺素養的殿堂。
參考文獻:
[1] 孫薇卿.視覺傳達設計教育回歸傳統文化的相關探討[J]. 才智. 2016(33)
[2] 熊科軍.視覺傳達設計教育中信息設計意識培養的重要性[J]. 大眾文藝. 2013(05)
[3] 王小元,王軍.視覺傳達設計的符號教育功能[J]. ?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3(04)
[4] 趙紅玉.淺析藝術設計專業設立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的重要性[J]. 藝術與設計(理論). 2012(07)
[5] 任曉軍. ?互動與體驗,數字化背景下的視覺傳達設計教育[J].設計.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