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鑫
摘 要:音樂表演屬于藝術表演的范疇,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和本質屬性。相同的音樂作品,不同表演者的表現效果是完全不同的,這種無可替代的音樂表演藝術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音樂表演藝術個性,但是想要取得良好的音樂藝術表演效果,單靠個性是遠遠不夠的,這時還需注重音樂作品的內涵的共性。本文將對音樂表演藝術中的個性與共性進行研究分析,以期給相關研究者以有益借鑒。
關鍵詞:音樂表演;共性;個性
一、音樂表演藝術中的“個性”分析
(一)個性的概述
個性是和人的性格相聯系在一起的,對一個人的思想和行動有著重要的決定作用。正如音樂表演藝術中的表演者在通過舞蹈、歌唱和指揮的過程等方式所表現出來的特點和差異便是音樂表演者的個性。這種個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音樂表演者對于原始音樂作品的構成結合以及音律變化上展現出的藝術效果和藝術感受的不同,另一個方面是音樂藝術家本身所具有的表演方式的不同,在這兩種方面共同作用下使音樂表演藝術的個性得以發揮。
(二)個性的作用
1.心領神會,增強風采
音樂作品會因為演奏者缺乏個性而失去風采,我們可以看到現如今很多的音樂演奏者對于藝術作品的演奏僅僅是對他人的模仿,或只是通過簡單的表象來演奏音樂,并沒有真正做到心領神會。他們有的只是對他人刻意的復制和模仿,自己并沒有對作品本身去領悟理解,這種簡單模仿和學習在表演的初級階段是可以被理解的,但畢竟音樂是一種持續發展的對表演者有著較高的藝術領悟和創作要求,所以音樂表演藝術者要融入自己的感悟和創作,使藝術具有生命形態,增強藝術作品的藝術風采。
2.走向成熟的標志
個性是音樂表演創作走向成熟的標志,當一部部作品通過音樂表演者從最初的簡單符號和音符轉變為人們現在所聽到的聲音舞蹈,這就加入了音樂表演者的二次創作。音樂表演者在演奏過程中加入自己長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對于音樂的理解,自己對于演奏技巧掌握和自己的思想情感,人生感悟等各種因素融合來加工和包裝音樂,使原作中的元素信號更為強烈,思想情感的表達更為舒暢,這也是優秀的作品能夠被稱頌至今的一個重要因素,歷代的人們通過對于這些優秀作品不同的理接,對其加以詮釋和表達使其能夠影響和觸動各個時期人們的內心情感世界。
二、音樂表演藝術中的“共性”概念
(一)“共性”的含義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著自己的“個性”,然而這些事物也有著“共性”。一般來說,“共性”是指不同事物中所具有的普遍相同的特征,“共性”與“個性”不同,其決定了事物的基礎,象征著事物的本質和特點,每一個事物都是“個性”與“共性”的結合。音樂藝術表演中的“共性”應當是音樂作品的創作者所賦予的內涵與情感,藝術家進行音樂表演的前提應當是基于對作品原作者的尊重以及其創作的意圖與背景來進行,斷然不可違背原創者的創作意圖。就像大部分鋼琴初學者在學習鋼琴的過程中,都應該了解鋼琴曲的創作者、創作背景等,這樣才能在演奏過程中感受屬于鋼琴曲自身的情感,多角度進行分析和研究,深入了解作品所要表達的主旨,探索作品的“共性”,這是所有音樂人應當具備的基本素養。
(二)“共性”在表演藝術中的體現
音樂作品的表演會依照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人文環境以及價值水平的不同而展示出不同的特點。隨著時代的進步,大家的審美也出現了變化。即使曾經是廣受歡迎的藝術形式,到現在也有可能變成一種“過氣”的演出方式。因此想要研究音樂表演藝術中的個性和共性,就需要結合不同時代的觀眾審美和價值進行分析。在進行音樂藝術表演的過程中,需要表演者掌握觀眾的“共性”,即這個時代的觀眾所喜歡的表演方式,將這樣的方式進行藝術加工使之升華。例如肖邦的《夜曲》這首鋼琴曲被許多鋼琴家演奏過,其中有孫巖、李云迪、沈文裕等,他們都有各自的演奏風格,在《夜曲》的演奏過程中,細節的處理也有著細微的差別,但是,更重要的是,這些鋼琴家在演奏中都將肖邦賦予在《夜曲》中的靜謐、悠揚表現得淋漓盡致,即使是加入了自己的“個性”進去,但是卻沒有顛覆鋼琴曲原本的“共性”,這就是因為“共性”是音樂作品的基礎,是音樂表演藝術中的本質體現。
三、“個勝”和“共性”之間的聯系
(一)“個性”和“共性”的關聯性
“個性”與“共性”是事物必然存在的特性,雖然其相互獨立,但是卻又相存相依。“共性”是事物最基礎的形象,在音樂藝術表演中,如果表演者只單純將作品的“共性”展示出來,藝術表演作品整體就會缺乏審美標準。沒有“個性”的“共性”讓整個音樂作品淡然無味,失去某種藝術的光澤。在音樂藝術表演中,我們強調對作品本身的演繹,但是同樣也需要注重對自身個性的展示。
(二)“共性”和“個性”的內在互補性
觀眾在欣賞音樂表演時,不僅會用聽覺、視覺去感受,還會去思考音樂作品的合理性。審美觀越高的觀眾,對于音樂作品中的表現方式以及它所蘊含的情感與思想,就會看得更加清晰與透徹。在眾多的音樂表演藝術作品中,根據不一樣的時代背景所展示出來的文化與思想,都會或多或少有一定的差異性,就像歷史劇一樣,雖然運用了現代的方式進行拍攝,以及多樣化的表演進行創作,但是依然會對這些歷史進行思考和研究,在符合當時情形的基礎上也會注入部分現代的精神、文化與思想。音樂表演也是一樣,在音樂表演藝術中,既需要“共性”也需要“個性”,只有兩者互相結合,才能誕生出更好的音樂藝術表演形式,即“共性”和“個性”的內在互補性,把握其互補的本質才能將“共性”與“個性”融會貫通。
四、結束語
音樂表演藝術被稱為二度創作,它的不可被代替的本質屬性和價值在于只有通過它,才使作品成為活生生的音樂存在,也才使同一作品呈現為神采各異的美。對于同一作品,聽這一位音樂表演藝術家的表演代替不了聽另一些音樂表演藝術家的表演。這種音樂表演藝術家的不可被代替的東西是什么,這應該就是一種表演藝術個性,只有那代表著音樂表演者的藝術獨創性的“表演個性”,才是可貴的、不可被代替的。但是,這一點也不意味著共性就不重要。作品的創作者是人性鮮明的個性,且越是優秀作品其創作者的個性也越突出和獨特。而音樂表演藝術家也擁有自己的個性和心理,從而使音樂藝術的創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也就要求了音樂表演藝術家要統籌兼演顧好個性與同性,共同為音樂藝術而努力。
參考文獻:
[1]王瑞瑩.淺談音樂表演藝術中的個性與共性[J].參花(下),2014,11:102.
[2]王思凡.試論音樂表演藝術中的個性與共性[J].北方音樂,2015,21:54.
[3]李榮愷.淺談音樂表演中的個性與共性[J].大眾文藝,2015,04: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