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美嬌
摘 要:提起中職生,社會上的評價不一,有部分人認為中職生代表著這個學生品行不優,學習工作能力較差。很顯然這種評價有失偏頗,但也不是空穴來風。作為中職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認真思考,這種評價出現的根源,而不是一味去強調中職學生也是有好的一面,我們需要的是用學生的優秀職業道德素養和標準的職業道德行為作為學生的“明信片”和“敲門磚”。鑒于此,本文將以中職教學階段的職業道德與法律課堂作為文章撰寫的切入點,結合筆者多年實踐經驗簡要的分析如何在課堂中實現“教書育人,德育先行”,希望對廣大教育同仁有所幫助。
關鍵詞:中職教育;職業道德與法律;德育教育
中職生的職業道德教育與良好的職業道德的行為將會影響學生的一生,良好的職業道德可以幫助學生在進入企事業單位后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和處事環境,從而幫助學生快速適應這個社會發展的步伐,標準的職業道德行為可以幫助學生在職業道路上走的更遠,從而讓中職生更好的融入社會、服務社會、作用社會實現自身價值。因此,中職生職業道德教育與良好的職業道德行為的養成尤為重要,這既是中職教育工作者工作的重點,也是中職學生所要踐行的重點。筆者認為,我們需要將德育思想融入到他們的日常學習中,不過在做這個之前我們需要認清當下中職學生職業道德認知與法律意識的現狀,然后找到其形成原因,進行針對教育,讓中職學生的德育教育在我們以身作則中萌芽,在教學融入中成長,在情境課堂中延伸,以下是筆者的淺識拙見。
一、現階段中職學生職業道德表象
1.中職學生職業道德文化現狀
一是部分中職學生缺乏青少年應有的理想和人生追求。不少學生在進入中職學校后便將自己的人生理想逐步消磨,沒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接受中職教育的過程表現得極度散漫。二是文化素質較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大多數進入中職學校的學生文化知識底子較差,學習目的不太明確,在之前的學習生活中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道德品質,對學習活動不感興趣,遲到、早退、曠課等現象頻頻發生。三是部分學生所表現出的極度自卑感,認為自己進入了中職學校就和“失敗者”和教育的“被遺棄者”劃上了等號,缺乏對自己的正確認識,總認為自己比別人差,較容易出現自我放棄和自我放縱,影響中職生職業道德教育進行和職業道德行為的養成。
2.形成此種現狀的原因
首先是家庭方面因素,不良的家庭教育、家長的不良榜樣影響,會直接影響學生從小養成一種好逸惡勞、自私任性的不良習氣,直接無視社會共同生活的行為準則,有的和社會相對立;其次是學校教育因素,部分學校在學生德育教育中的不作為,一直把學生的學習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品德優劣的標尺,從而忽視學生的理想教育、品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從而使得學生缺乏自己人生的理想和信念,產生生活的消極感;最后是社會教育因素,學生所在地區的社會不良風氣和相關部分的處理方式會直接影響學生們是否會跟著不良風氣學習,尤其是當今的網絡時代,各種信息的傳播速率極快,如果社會方面不進行遏制,將直接對是非明辨能力較差的學生造成誤導,從而走向犯罪道路。
二、將德育教育融入學生日常教學中的有效方法
針對上文所提到的中職學生職業道德與德行教育現狀,作為他們的職業道德與法律學科教師,筆者認為,我們有必要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德育教育,在幫助他們學習相關知識的同時,完成自我道德修養的提升,成為新時代的新青年。
1.德育教育需教師以身作則
作為教師,可能是天然優勢,我們在學生心目中就有著較高的“權威”,他們會不自覺得在學習和生活中“模仿”我們的一舉一動,在小學階段可能很多家長都聽到自己家孩子講的最多的話就是“我們老師說過……,我們老師今天做了……然后我們班同學……”;在中職學習階段,盡管學生們的思維意識和各項能力已經趨于成熟,他們對所經歷過的實物有著自己的想法和觀點,但不得不承認的一點是,他們還是會較為“盲目”地相信作為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教師的我們的意見,并且很多處理事情的方法都會學著具有較為豐富社會經驗的我們的方法。針對這個現象,作為他們的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老師,我們應該怎么辦呢?其實很簡單,提高對自身的要求,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以人格魅力影響學生。
2.德育教育應踐行在課堂教學中
中職階段的學生正處于人生的發育期,高度的自我意識和想要展現自我魅力的思想正處于擴張期。并且,我們都知道現在的家庭大都是“4-2-1”模式,也就是兩個家長一個孩子外加四個長輩,這樣家庭環境中的孩子可以說是從小便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情況,他們的自私心理十分強烈,大部分孩子都不懂的什么叫做“尊重”,什么叫做“被尊重”。然而這樣的思想意識并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因此,在職業道德與法律課堂上,我們應該教導學生理解什么是尊重,懂得應該尊重什么及如何尊重他人,從而提升他們的人格魅力,進而在教學中加入一些德育教育,幫助他們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從而改變自己。
例如:在教學《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一節時,筆者問學生們:什么是人格魅力?提升我們自身人格魅力的方法有哪些?學生們進行了短暫的思考,一位學生說: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人格魅力可以從尊敬長輩中體現,也可以從愛護小朋友,禮讓同學中提升。有一位學生不同意他們的意見,說:人格魅力的提升可以從我們日常生活中禮貌待人,理解父母,理解老師,禮貌對待同學,發生小摩擦時候的“會心一笑”,乘坐公交時的給“老弱病殘”讓座,打擾他人時候的一句對不起,這就是提升方式。筆者聽了最后一位學生的發言,夸獎了他,然后對全班學生說:其實,個人人格魅力的提升是很簡單一件事情,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注重自己的一些行為,在小事中提升自己的認識,從一言一行中體現出真誠、友善。學生們聽了紛紛鼓掌示意。
3.德育教育的融入可以依靠情境開展
情景認知是指人們對某件事物或者物體由感性認知到理性認知的轉變過程。中職階段的職業道德與法律課堂永遠不會像小說一樣擁有引人入勝的巧妙情節,也做不到像電視節目那樣的生動形象。所以,為了讓課堂教學更加吸引學生,我們可以創建課堂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完成自我認識,在認識中添加德育思想,幫助他們完成自我的提升。對于中職生而言,他們的人生閱歷較為薄弱,很難在短時間內理解抽象的理論和概念,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情景教學模式,為學生們打造情景教學課堂,幫助學生們理解記憶課本中枯燥抽象的知識理論,進而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例如:在教學《道德是人生發展、社會和諧的重要條件》一課時,筆者利用教室的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了一首2003年抗擊非典時的一首公益歌曲《手牽手》,伴隨著動人的旋律、優美的歌聲,使學生仿佛置身于那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時期。在歌曲播放完畢后,筆者引出這節課的主題,讓學生們設想,假如我們的家鄉發生了類似的災害,我們該怎么做?學生們紛紛說到:在保護自己不受到傷害的前提下幫助他們;為社會做一些能力以內的事情,比如:維護交通秩序、搬運貨物等,還有的同學說:我們應該積極捐款捐物幫助自己的同胞。
總而言之,作為職業道德與法律科目的教師,我們的教學目的就是通過課堂教學幫助學生了解到自身道德、職業道德與相關法律的重要性,幫助他們塑造出全新的人格,從而適應社會對于中職生的要求。
參考文獻:
[1]董麗. 中職德育課教學促進學生專業成長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9.
[2]劉昭君. 加強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研究[D].青島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