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摘 要:課堂提問對提升教學質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小學英語故事教學中,課堂提問是故事教學活動中最普遍的手段之一。教師應通過課堂提問的方式促使學生仔細研讀故事,挖掘故事內涵,體驗故事情境,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本文基于小學英語故事教學法的實踐與思考展開論述。
關鍵詞:小學英語;故事教學法;實踐與思考
引言
故事教學作為一種語言教學方式所具有的教育價值是毋庸置疑的。故事教學為學生的英語學習提供了豐富的背景環境、完美的學習條件以及易于接受的英語輸入。小小的故事在我們的課堂發揮著大魅力,讓我們的英語課堂變得輕負高效!
1故事教學法的意義和重要性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如果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而只是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小學生富有好奇心,小故事能滿足他們的好奇心,沒有一個孩子是不喜歡故事的。而故事教學法則是通過故事教學來完成教學目標,具有一定的現實性與可行性,它把英語的詞和句放在生動的故事中學習,在聽故事的同時聽英語,在講故事的同時學說英語,能激發小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那么,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小故事是如何發揮它的大魅力的呢?
2小學英語課堂提問的常見問題解析
在故事教學導入環節中,課堂提問缺乏整體性、簡潔性,在故事教學的導入環節,有效的課堂提問能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里獲取故事的基本信息。教師可以從故事的主題入手,結合故事的整體性進行課堂提問,使學生產生閱讀故事的動力。例如,在該繪本故事教學中,先從談論孩子們身邊熟知的動物入手,提出問題:“What animals do you like? Why?”接著吟唱歌曲《Whos Afraidof the Big Bad Wolf?》并提問:“Do you like wolf? Why?”教師從兩個層次的問題入手,激發學生對故事內容的好奇心,為學生全面投入故事閱讀做好準備。
3故事教學的特性
簡單地說,故事就是兩三個人(或者擬人化的物)之間的兩三件事,最后有一個意料之外的結局。故事與小說略有差別,小說重視人物塑造,故事強調情節的生動。對于小學生來說,小說生澀了些,故事則更具吸引力故事教學的趣味性。蘇聯教育家科羅廖夫曾說,有趣味和吸引力的東西,被識記的可能性會增強一倍。選入小學英語教學的故事,一般都比較簡單,由三五百個單詞,兩三個細節構成。比如《The Fox and the Crow))《The wolf is coming)),都是情節簡單、詞匯簡單、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小故事。
故事情節簡單明快,內容輕松活潑,主人公的命運牽動孩子的心,讓孩子急于了解故事結局,又在故事的高潮中驚心動魄。課堂氛圍一下就熱烈起來,顯得趣味十足,在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分工協作下,學生可以自主化、興趣化地深度學習故事教學的形象性。小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很強,英語故事創設了一個情景,這個情景就是故事的具象化、形象化。好比一部小電影,在學生的頭腦中播放《The Fox and the Crow》中,狐貍、烏鴉、大樹、肉,都是學生生活或影視中見過的具體形象,聽故事時,學生會把它他放入適當的場景中,在想象中播放一部小電影,把故事的語言形象化。如果教師再借助圖片,形象性則更具指向性,但發散性卻少了些。如果用多媒體播放視頻,形象固化,發散性就更少了。
4提升小學英語故事教學中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策略
4.1充分利用故事配套圖片,設置有預測性的課堂提問
故事配套圖片是小學英語教材故事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促進學生對故事文本進一步解讀的有效手段。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故事配套圖片,對故事文本中情節的發展進行預測性提問,對圖片進行對比,讓學生對故事文本有初步了解。在閩教版《英語》教材中,每冊教材的Story Time部分都有主情景圖,這些情景圖貼近故事內容,生動形象,趣味濃厚,可以借助故事配套圖以一些預測性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和興趣,也可以把有較強相關性的圖片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在對比圖片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的過程中,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與理解,進而形成共同的認識。
4.2讀演激趣寓教于樂
(1)角色朗讀強化理解,故事之所以帶有鮮明的情感色彩,是由它個性鮮明的角色所賦予的,而每個角色的情感色彩都不一樣。讓學生分角色朗讀,通過聲音觸動心靈,從而使故事的意境在腦海里呈現,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Hide and seek故事中,Zoom憨厚老實,笨重可愛,所以筆者引導學生用較渾厚的聲音來讀Zoom的語言;而Zip機靈聰明,小巧玲瓏,所以引導學生用較細柔的聲音來表現。學生通過體驗、理解,模仿得惟妙惟肖,將故事角色的性格特點和情感色彩表現得淋漓盡致,充分感受到故事語言的無限魅力,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
(2)角色表演,內化知識,恩斯特·卡西爾說:“如果不重復和重構一件藝術品藉以產生的那種創造過程,我們就不可能理解這件藝術品。”在繪本故事教學中,通過分角色表演繪本故事,去體驗有趣的情節內容,去感受鮮明的人物形象,鞏固語言,內化知識,完成對繪本故事的深度解讀。在課堂上,同學們戴上Zoom和Zip頭飾,化身為小演員,進行角色表演,一場繪本故事劇應運而生。他們的表演繪聲繪色,或是躲藏,或是尋找,或是著急,或是開心,自然生成的生動有趣的故事語言從他們口中流利地迸發出來,掀起一個又一精彩的課堂瞬間。學生在故事表演的過程中感知語言、啟迪思維,在語言運用的過程中發展邏輯思維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結束語
《義務教育小學英語新課程標準》的二級目標要求學生“對英語學習有持續的興趣和愛好。能用簡單的英語互致問候、交換有關個人、家庭和朋友的簡單信息。能根據所學內容表演小對話或歌謠。能在圖片的幫助下聽懂、讀懂并講述簡單的故事。”這一目標要求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改變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主,設計課堂教學,讓學生樂學、愛學和主動學。
參考文獻
[1]石維維.故事教學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探索[J].江西教育,2019(18):84.
[2]李娜.提高小學英語故事教學實效性的建議[J].學周刊,2019(13):79.
[3]張泰剛.小學英語故事教學中的常見問題分析[J].基礎外語教育,2019,21(01):90-9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