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鱗
【摘 要】目的:初步分析冠狀動脈支架內再狹窄的危險因素,觀察介入治療的臨床療效。方法:將本院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調取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兩者的異同。并采用介入治療方法,治療冠狀動脈支架內再狹窄。結果:觀察組患者中,吸煙飲酒者占比40.54%、糖尿病患者占比27.03%、心肌梗死患者占比56.76%、LDL-C(3.10±0.01)mmol/L、LVEF(58.91±0.35)%、支架直徑(3.00±0.12)mm、支架長度(31.01±1.95)mm。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患者介入治療有效率100%,并發癥發生率5.41%。結論:導致冠狀動脈支架內再狹窄的原因,與吸煙飲酒、糖尿病、心肌梗死、血脂水平、心功能及支架長度與直徑選擇不當有關。給予介入治療,效果較好。
【關鍵詞】冠狀動脈支架;再狹窄;危險因素;介入治療
【中圖分類號】R2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9)02-0213-01
前言:
冠狀動脈支架內再狹窄(ISR),為冠狀動脈患者介入術后的常見并發癥。對患者生活質量及健康水平,均會產生較大的影響。臨床研究發現,ISR的發生,與血管損傷、炎癥反應等因素顯著相關。采用介入治療方法給予治療,效果較好。本文于本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ISR患者中,隨機選取37例作為觀察組,分析了冠狀動脈支架內再狹窄的原因,并觀察了介入治療的臨床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37例冠狀動脈支架內再狹窄患者作為觀察組,患者資料如下:性別:男/女=17/20,年齡(35--91)歲。以37例術后未發生再狹窄的患者作為對照組,患者資料如下:性別:男/女=18/19,年齡(40--86)歲。兩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
1.2 納入標準
(1)觀察組均已發生冠狀動脈支架內再狹窄,對照組術后未發生再狹窄。(2)兩組患者均符合介入治療適應癥,且存在介入治療指征。(3)患者均自愿參與研究。
1.3 方法
1.3.1 研究方法
調取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從生活習慣、基礎疾病、病史、LDL-C、LVEF水平、支架直徑及支架長度等方面,分析兩組患者的異同。根據兩組患者臨床資料的差異,分析冠狀動脈支架內再狹窄的危險因素。
1.3.2 介入治療方法
所有觀察組患者,均采用介入治療方法給予治療,治療所用支架以藥物洗脫支架為主:(1)術前2d給予患者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口服。(2)球囊預擴張后,置入紫杉醇洗脫支架TAXUS。(3)選擇洗脫支架,支架長度需充分覆蓋病變區域,可考慮選擇2個支架部分重疊置入。(4)充分擴張支架,術后給予阿司匹林100mg/次(qd)+氯吡格雷75mg/次(qd)口服,連用1年。
1.4 觀察指標
(1)觀察冠狀動脈支架內再狹窄的危險因素,包括年齡、吸煙飲酒習慣、糖尿病、心肌梗死、LDL-C指標、LVEF指標、支架直徑、支架長度等指標。(2)觀察介入治療的臨床療效及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表示。P<0.05代表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冠狀動脈支架內再狹窄的危險因素
觀察組患者中,吸煙飲酒者占比40.54%、糖尿病患者占比27.03%、心肌梗死患者占比56.76%、LDL-C(3.10±0.01)mmol/L、LVEF(58.91±0.35)%、支架直徑(3.00±0.12)mm、支架長度(31.01±1.95)mm。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1:
2.2 介入治療的臨床療效及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
觀察組患者介入治療有效率100%,并發癥發生率5.41%。詳見表2:
3 討論
3.1 冠狀動脈支架內再狹窄的危險因素
ISR的發生,與患者的病史、合并疾病情況、生活習慣,及支架的選擇顯著相關。吸煙飲酒,易損傷內皮細胞[1]。致使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上升,加速ISR的發生與進展。本文研究發現,ISR患者中,吸煙飲酒者占比40.54%。與未發生再狹窄者相比,差異顯著(p<0.05)。糖尿病患者,多伴隨脂肪酸結合蛋白指標升高現象。如血糖控制效果欠佳,ISR發病率將顯著提升。本組ISR患者中,糖尿病患者占比27.03%。與未發生再狹窄者相比,差異顯著(p<0.05)。心肌梗死患者,往往伴隨血脂異常癥狀。LDL-C指標增高、LVEF指標降低,表明患者的心功能較差[2]。因此,術后ISR的發生風險較高。本組ISR患者中,心肌梗死患者占比56.76%、LDL-C(3.10±0.01)mmol/L、LVEF(58.91±0.35)%。與未發生再狹窄者相比,差異顯著(p<0.05)。PCI術中,導絲及支架輸送過程中,極容易對血管內膜造成損傷。支架直徑越小、長度越長,支架內血流量越小,血管阻力越大。因此,患者術中血管內膜的損傷面積往往較大。由此所誘發的炎性反應,是導致ISR發生的主要原因。本文研究發現,本組ISR患者,支架直徑(3.00±0.12)mm、支架長度(31.01±1.95)mm。與未發生再狹窄者相比,差異顯著(p<0.05)。
3.2 冠狀動脈支架內再狹窄的介入治療效果
冠狀動脈支架置入術后,一旦發生再狹窄,處理難度往往較大。近些年來,臨床先后嘗試了多種方法,用于治療ISR。研究發現,采用球囊擴張、冠狀動脈內旋切術、激光成形術治療ISR,均存在一定的復發風險。最高復發率,可達50%。藥物洗脫支架又稱藥物釋放支架,支架表面攜帶藥物[2]。將支架置入病變部位后,藥物可自聚合物涂層,以洗脫的方式,作用于血管壁。達到預防再狹窄,減輕血管內膜損傷的目的。將藥物洗脫支架,應用到ISR的介入治療過程中,能夠有效解決上述問題。內膜過度增殖,為誘發ISR的主要原因。通過介入治療,置入藥物洗脫支架后。血管內膜的過度增殖,可被有效抑制。因此介入治療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及復發率往往較低。本文研究發現,采用介入治療方法治療ISR,治療有效率為100%,并發癥發生率為5.41%。上述研究成果,證實了介入治療在ISR治療中的臨床應用價值。需注意的是,為減輕患者的治療負擔,加強對再狹窄的預防較為關鍵。因此,冠狀動脈支架置入術后,臨床需加強隨訪,囑患者遵醫囑用藥及復查,避免導致再狹窄發生。考慮到支架的直徑與長度,與ISR顯著相關。臨床需于術前,根據患者的病情,合理選擇支架。避免因支架直徑過小、長度過長,而增加血管內膜損傷。在降低ISR發病率的基礎上,使冠狀動脈支架置入術患者的預后,得以進一步改善。需注意的是,如患者支架內狹窄直徑較小,可考慮采用藥物球囊擴張方法給予治療。以減少機體損傷,減輕患者的痛苦,進一步提高疾病治療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導致冠狀動脈支架內再狹窄的原因,與吸煙飲酒、糖尿病、心肌梗死、血脂水平、心功能及支架長度與直徑選擇不當有關。一旦發生再狹窄,臨床需采用藥物洗脫支架,行介入治療。在提高治療有效率的同時,改善患者的預后,延長其壽命。
參考文獻
[1]張揚.通心絡膠囊聯合阿托伐他汀治療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支架內再狹窄患者的療效及對其炎性因子的影響[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8,21(04):490.
[2]丁學智,楊鑒,胡示超.DSCTA冠狀動脈血管成像對于冠心病患者PCI支架內再狹窄診斷的價值分析[J].中國CT和MRI雜志,2018,16(06):9-11.
[3]鄒文,宋嫣,趙新.冠心病患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支架內再狹窄的危險因素分析[J].實用臨床醫學,2017,18(08):74-7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