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芳梅
摘 要: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心智還不成熟,班主任的管理在小學班級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提高班級管理效率,本文從以下“加強和家長的溝通”“拉近距離,實施關愛”“構建平等的師生關系”這三個方面入手,針對提高班級管理效率進行詳細的分析和探索。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多樣化;關愛;平等關系
班主任是整個班級的領導者和指路人,影響著班級進度的發展,影響著學生的作風,影響著學生的成績,在班級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小學班主任在管理班級的時候要建立師生平等的關系,拉近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同時也要加強和家長的溝通,共同促進學生的發展,為小學班主任更好的管理班級提供有利的條件支持。
一、加強和家長的溝通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卻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樣一個極其細微的任務。”這句話充分說明了要想培育一個身心健康的學生需要學校和家長兩方的共同努力,假如說學生在學校的情況家長不了解,學生在家的情況學校不清楚,就導致學校對學生的教育沒有針對性、沒有目標、不了解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那么就很難為學生制定適合他自身的學習策略,不僅提高了教育學生的難度,還增加了教育學生的困難和挫折。反之,假如班主任和學生的家長及時溝通,及時反應了學生在學校或者是學生在家庭的問題,那么班主任和家長就能及時制定出相應的策略來應對遇到的問題并及時解決問題。班主任為了更好的與學生的家長溝通可以采用電話溝通或者是制定相應問題的表格,讓家長填寫,方便了班主任更好的了解學生在家的情況。還要注意的是班主任在和學生家長溝通的時候不要采用“告狀”的形式,盡量選擇學生家長可以接受的說話方式,要委婉一點的的學生家長溝通,在溝通中要盡量說出學生的優缺點,以保證學生家長清楚的了解到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情況,以及學生學習態度。班主任在管理班級上要及時和學生的家長進行溝通,一方面有利于及時糾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錯誤,另一方面有利于制定更好的教育制度,為小學班主任更好的管理班級提供有利的條件支持。
二、拉近距離,實施關愛
在傳統班級管理中,學生對教師的態度一般是敬而遠之,教師和學生之間出現溝通困難,無話可說的情況,想要改變這一狀況,提高管理班級效率,就需要我們班主任實施新的教育方法,改變傳統的教育方法,重視愛的教育,一方面有利于教師和學生的溝通,另一方面有利于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在平時教學中感受到班主任的關愛,為提高管理班級效率奠定基礎。其中,在平時教學中班主任遇到某個學生情緒低落,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就可以單獨找到這個學生來談話,為學生提供一個情緒舒緩的渠道,在談話的過程中班主任可以在安慰的同時指引學生找到正確的道路,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并且指導正確的學習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那么學生在談話的過程中就會感受到班主任的關愛,同時也放下了心中的芥蒂,可以更好的拉近班主任和學生之間的關系。班主任也可以在平時教學中喊學生的小名,不要直呼其名,直呼其名既生硬又疏遠,在無形之中拉近了學生和班主任的關系,讓學生在學校也能感受到像家一樣的關愛和溫暖。在這個信息快速發展的時代,過去的師生關系已經不適用于當今的社會教育發展,所以我們也要與時俱進,追上時代的潮流。
三、構建平等的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態度,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及學生的學習成績好壞,想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就需要班主任在平時教學中與學生構建平等的師生關系,為小學班主任更好的管理班級提供有利的條件支持。為了更好的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班主任可以從關心學生作為開始,因為小學生的思想還有心智還沒有成熟,所以班主任平時的一句關心和問候就很容易滿學生的心理需求。班主任在平時教學中,假如發現學生犯錯誤了,在教育的時候一定要給與學生充足的尊重,可能一些人認為學生犯錯誤被教師批評是理所應當的事情,但是在不尊重學生的前提下來教育學生得到了效果反而是適得其反。因此,教師在與學生溝通的時候要給與學生充分的尊重,只有當教師尊重學生了,學生才會給予教師應有的尊重,從而構建平等的師生關系。班主任構建平等的師生關系,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另一方面有利于加深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關系,為小學班主任更好的管理班級提供有利的條件支持。
總而言之,有效的提高班級管理效率不僅需要在平時加強班主任與家長的溝通,及時發現學生的問題所在,制定相應的學習策略,還需要班主任和學生拉近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在學校也能感受到家一樣的溫暖。同時,班主任要和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和諧、融洽的相處,為小學班主任更好的管理班級提供有利的條件支持,同時我也會嚴格拘束自身,持續關注如何提升班主任管理效率這一問題,盡自己的綿薄之力,為教育事業多做貢獻。
參考文獻:
[1]徐旭. 程凱. 小學班主任管理策略研究[J]. 新課程學習(上), 2015(1).
[2]楊鳳允. 小學班級管理的基本策略探究[J]. 中華少年, 2019(4):9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