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物理是高中階段非常重要的學科,但由于知識的復雜性,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許多學生都表示存在一定的困難,在解物理題時經常會遇到知識點都會但是就是做不對題的問題,為了幫助學生更清晰的弄清題意,找出最簡便的解題思路,教師在平時的物理教學中要強化對學生物理解題策略的訓練。本文列舉了高中物理常見的解題策略,并為如何進行方法訓練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高中物理;解題策略;物理教學;解題習慣
引言
高中物理是一門難度比較大的學科,許多學生在做物理題時感到困惑,解題正確率低不僅和學生平時物理知識的掌握程度有關,還和解題策略有關。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既要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物理概念與公式等基礎,還要注重對學生解題策略方法的訓練,促進學生思維的擴展,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輕松的面對物理難題。
一、高中物理常見的解題策略
(一)等效代替法
等效代替法就是將復雜的物理問題化繁為簡的一種解題方法。
在物理問題解答中,等效代替法是常見的解題技巧。例如“力的分析”是高中物理教學的重難點,一些學生在進行受力分析時容易出錯,尤其是物體受到多種力的共同作用時,容易分不清誰是誰,在畫“力的作用”圖時非常混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利用等效代替法,即利用合力來代替同一方向上的不同的力,類似的問題還有電路中各個電阻的作用效果用一個總電組代替等,這樣一來問題就會得到簡化,學生在解答起來也更快捷。
(二)假設法
假設法同樣也是化難為易的一種解題方法,對學生創新思維的要求比較高,要求學生在面對一些復雜困難的問題時能夠想到通過假設虛擬來判斷推理過程得到正誤。比如這樣的一道例題:如圖一個電路圖中,電源電壓為4v,將開關開啟,L1與L2等都不亮,經測得ab兩端電壓為0,bc兩端電壓也為0,ad兩端和cd兩端的電壓都是4v,請問電路故障存在的位置。
圖1
A.變阻器R B.燈L1 C.燈L2 D.燈L1和L2
在解答這道題時,我們就可以利用假設法,先假設是燈L1出現路障導致斷路,那么這時cd兩端的電壓為0,與題干中的已知條件不符,所以不選B。再假設是燈L2出現路障導致斷路,那么這時cd兩端的電壓也為0,所以不選C。假設是變阻器壞了,那么根據串聯電路的分壓原理我們能夠指導變阻器兩端的電壓和電源電壓應是一致的,都是0,所以這道題的正確答案應該是A。
(三)圖像法
圖像法也可以稱之為數形結合法,這種方法常在數學教學中出現,實際上圖像法也常應用于物理解答中。在解答物理題時,繪制圖像可以讓比較隱晦、復雜的物理關系變得更加形象、直觀,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挖掘題目隱含條件,加深對題目的理解。例如:物體重力大小為G,其與水平面之間有摩擦力,摩擦因數是μ,使物體在拉力F的作用下沿著地面勻速前進,請問在拉力F和水平面的夾角θ是多少時最省力?這時的力的大小是多少?
在解答這道題時,同學們就可以在草稿紙上畫一畫,將已知條件在圖中標注出來,下圖給出了這道題的受力分析,將物體與地面的摩擦力和所受地面的支持力合稱為F地,由f=μN可知F地和豎直方向夾角是β,那么tanβ=μ,這時我們就將問題簡化成了三力平衡的問題,通過看圖我們可以看出F和F地垂直的時候F有最小值,這時F=,而拉力F和水平面的夾角θ=β=arctanμ。
圖2
(四)數學模型法
學好物理沒有扎實的數學基礎是不行的,尤其是物理極值問題更是要求學生具有較高的數學運算與推理能力。數學模型法可以非常形象的反映物理思想,揭示物理規律,幫助學生理清解題思路。例如:三個位于同一平面上的共點力分別是3N、6N、8N,讓我們求合力的極小值。在解答這道題時,對于3N、6N、8N這三組數字,我們很自然的就聯想到數學三角形問題(兩邊之和小于第三邊,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隨即我們就意識到當三個共面力構成一個三角形時,合力最小,最小值等于0,這就是利用數學模型解決物理問題的一個非常典型的例題。
二、高中物理解題策略的方法訓練策略
高中物理是比較難學的一門學科,大量的物理知識晦澀、抽象,因此許多學生在物理學習中力不從心,甚至產生畏懼、退宿的心理。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克服心理障礙。教師要照顧到班級里物理學習后進生的情況,適當的放慢解題進度,比如在講一種題型時,可以先帶領學生對題干進行一點一點的分析,找出有用信息和潛在信息,再進行相關知識點的回顧,最后用合適的解題方法將問題簡單化。
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拿到一道題時不要急于動筆,要先搞清楚題干說了什么、要求什么,先在腦海中將所需的知識點回顧一遍。具體的講就是要認真審題,建立清晰的各個物理量之間的關系,看明白題干描述的物理情境;仔細析題,找出已知條件和隱含條件,調動已學過的知識點,分析如何解決問題;詳細解題,利用相關的物理公式進行問題的推導;最后是完整答題,將整個解答過程清晰、完整的用文字表達出來。學生只有養成正確的解題習慣,才能不斷完善自己的思維,提高解題正確率。
總之,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注重對解題技巧的滲透,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解題習慣,提高學生針對不同題型采取相應解題策略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朱美平. 元認知訓練——高中物理不能忽視的教學手段[J]. 新課程研究(下旬刊). 2009(11)
[2]韓艷華. 新課程理念下的物理學習策略[J]. 吉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04)
[3]馮麗麗. 淺談對新高考模式下構建高中物理高效課堂的思考與實踐[J]. 中國校外教育. 2018(01)
作者簡介::李文華 出生年月:1972.1 性別:男 民族:漢族 籍貫:山東濰坊 最高學歷:本科 職稱:中學一級教師 研究方向:高中物理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