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光強
摘 要:教學過程對教學效果有著直接的影響,而教學過程中的細節對教學過程有著直接影響。因此,對于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過程,教師應當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優化,讓教學過程能夠更加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與學習狀態,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獲得更好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過程;優化策略
在現如今的教學環境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僅僅將教學的重點放在學生對知識內容的學習上,而是還應當注重對學生能力和素養的培養。基于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不斷地追求教學過程的優化,并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教學優化。但不管教師運用何種方法進行優化,首先應當考慮學生的階段特點與學生的接受能力,畢竟教學過程針對的是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教學是在為學生的成長服務。因此,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來對小學數學教學過程的優化策略進行研究。
一、抓住學生注意力
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是數學教學過程優化的基礎。對于小學生來說,窗外的一點動靜或者課堂上的一點紛雜,都有可能將他們的注意力從學習中轉移開,這樣的轉移無疑會讓學生的思考中斷,降低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需要將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地抓住,讓他們專注于數學內容。這就要求教師將數學內容變成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換句話說,教師應當在數學內容中加入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內容,讓學生無暇分心。
例如:在進行“時、分、秒”的教學時,我用鐘表給學生設計了一個小游戲。具體來說,鐘表上的三個指針針頭的部分,我增加了動畫人物的頭像,即時針用的是小豬佩奇、分針用的是光頭強、秒針用的是哪吒。在教學過程中,我先引導學生學習了小豬佩奇、光頭強和哪吒代表的分別是什么,然后用多媒體設備依次給學生展示出了幾張圖片,圖片上有不同的時間點。在展示圖片時我告訴學生“時間游戲”開始了,展示第一張圖片時,我問學生現在是幾點幾分幾秒,如果哪吒跑一圈,佩奇和光頭強的位置會發生什么變化。這個游戲與學生喜歡的動畫人物有關,學生的注意力在圖片展出的時候就已經都集中在游戲中了,并且學生的思考非常認真。由此可見,教師應當用趣味來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二、培養學生自主力
培養學生的自主力是數學教學過程優化的重要方面。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學習行為與學習習慣都還在形成中,這個時期正是培養他們學習自主力的好時機。自主力的提升有助于學生形成自己的學習主見,在學習中有自己的想法,而非一味地依賴教師。所以,教師需要在數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力,讓學生主動對數學問題進行思考,并促使學生養成多問幾個為什么的習慣,在提問和解答中,學生實力會得到提升。
例如:在進行“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學時,雖然在數學中學生是第一次接觸這些內容,但是在平時的生活中,學生對這些已經非常熟悉,現在就是缺少一個從生活到數學的過程。因此,我讓學生進行了自主學習,讓學生通過自主思考將這個過程補上。具體來說,我先給學生展示了長方形與正方形在生活中的應用圖片,然后讓學生根據數學教材來認識圖片上的圖形,限時十五分鐘。有了這個時間限制,學生在學習時不會因為有了學習自由而變得散漫,而是會在心理上形成一種學習的緊迫感,從而下意識地加快自己地看書速度與理解速度,這對學生的學習自主力是非常好的鍛煉。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學習一些內容,用以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力。
三、強化學生思維力
強化學生的思維力是數學教學過程優化的關鍵方面。對于數學學習來說,思維力就像是鑰匙,拿著這把鑰匙就能更好地探索數學迷宮,拿到的鑰匙越多,對迷宮的探索就會越深。因此,教師需要有計劃地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磨練學生的數學思維。展開來說,教師可以巧妙地運用一些鍛煉思維力的方法,比如用一些趣味性的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用一些少見的事物來增加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進行推理,等等。思維鍛煉越頻繁,學生的思維力提升越快。
例如:在進行“分數的初步認識”的教學時,因為在之前的學習中學生并沒有接觸過分數的概念,但分數的概念其實不難理解,所以,本著發展學生思維力的考慮,我讓學生進行了探究學習。具體來說,我先給學生設計了分蛋糕的情境,即:現在有一個紅絲絨大蛋糕,有七位學生,他們都想吃蛋糕,還想公平地吃蛋糕,你知道他們怎么分蛋糕比較公平嗎?你知道他們每個人能吃多少蛋糕嗎?對于這個分蛋糕的情境問題,學生需要靠自己在數學課本中尋找答案。在理解分數概念,并用分數的概念進行分蛋糕問題的思考時,學生的思維會得到很好地鍛煉。因此,教師可以用探究來鍛煉學生數學思維。
總而言之,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很強的學習塑造性,換句話說,小學生的學習習慣還沒有形成,學習思維還有待加強,而這些都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達成。所以,對于數學教學而言,教師的教學過程對于學生的數學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教師應當對教學過程進行優化提升,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綜合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石翠琴.試論如何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J].課程教育研究,2019(51):135-136.
[2]顧大勇.淺談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J].課程教育研究,2019(5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