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斌
摘 要:在如今,隨著新課改的快速推進,素質教育的理念也逐漸被人們所接受。而相應的傳統教學中以學生知識掌握為目標的教學方法在如今已經不再適用,為了貫徹新課標的要求,實現素質教育,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就要能做出改變,結合教學實際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發展學生的能力。而在高中階段,高中地理作為教學的重點學科,其教學的效果對學生的發展有非常大的影響。基于此,高中地理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就要能將學生的能力培養關注起來。
關鍵詞:高中地理;綜合能力;教學研究
地理是高中階段的重點學科,其對于學生的發展有非常大的作用。而在如今,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推行,作為高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中地理教學也要能承擔起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發展。而在過去教學中的教學設計是無法完成此要求的,基于此,在實際的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就要能結合教學實際,通過對教學資源方法的有效預設融合,實現教學過程的改變,達成對學生能力的有效培養。
一、結合多媒體工具,提升學生讀圖能力
對于高中地理的教學來說,地圖是教師進行教學的重要工具,也是學生學習相關地理知識的重要憑依,相應的對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就顯得非常關鍵。而在過去的高中地理教學中,由于教學工具的單一,教師在進行地圖教學時往往只能使用課本的配圖或者少量的地圖進行教學,地圖的數量和種類上存在較大的不足,而這嚴重的限制了學生讀圖能力的發展。而在如今,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教學工具的教學引入給予了教師教學突破的機會。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看將相應的教學工具應用起來,利用其直觀展示的功能為學生展示大量的地圖,實現對學生讀圖能力的有效促進。而在其中,電子地圖的來源可以從學校的資源庫下載,也可以從互聯網上搜索來得到。
例如,在進行“農業區位因素與農業地域類”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將多媒體有效的利用起來,借助對相應地圖內容的有效展示,提升學生的讀圖能力,加深學生的相應知識掌握程度。在教學實際中,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展示一些國家或地區的農業分布圖,使學生從中分析相應國家地區的農業總體情況。然后教師再展示氣溫分布圖、降水分布圖等,使學生對當地的自然環境進行探究。然后結合對相應地圖的綜合分析,學生的能力也就得到了有效的提升與發展。
二、借助合作學習設置,提升學生自學能力
在過去的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開展教學的方式呈單一化。并且其經常使用的教學方法也往往是單純的理論講授,而這樣的教學方法雖然能對學生的知識進行教學提升,但由于教師承擔了過多的教學環節,學生在其中只是被動接受,這就造成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探究能力都比較差。而在如今,新課標要求教師要能實現對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相應的教師就需要能做出改變。在教學實際中,教師就可以結合教學的實際內容,選擇合適的課程,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而在其中,學生的能力也就得到了有效的發揮培養。
例如,在“人口遷移”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針對這一課的內容進行合作學習,實現對學生自學能力的有效發展。在教學實際中,為了實現對學生合作學習的有效引導,教師可以在學生開始學習前為學生設置幾個探究性問題,讓學生以其為線索進行學習。相應的,在這時教師的問題選擇也就會對學生的合作學習質量產生很大的影響。基于此,教師在進行相應的探究問題選擇時,要能先對當課的課文進行深入的研究分析,然后結合學生的興趣,整理出相應的探究問題。
三、聯系教學實踐活動,提升學生實踐能力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其涉及的知識種類非常多,單純的課堂教學很難實現對學生地理綜合能力的有效培養。相應的,為了實現學生對地理學科內容的有效掌握,達成對學生能力的有效培養,教師在教學之中就需要能做出改變。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結合相應課程的實際內容選擇合適的課題作為實踐活動的主體。在確定了實踐活動的主題后,教師就可以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確保學生都可以通過相應活動的進行,達成能力的有效提升。
例如,在進行“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危害”這一課中,為了實現對學生能力的提升,教師就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去進行相應的自然災害的探究,從自然災害的成因、影響、歷史記錄、避免方法等多個方向入手進行分析,使學生對自然災害有一個更深的認識。同時,通過探究的過程,學生的探究能力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又比如,在“城市化過程對地理環境的影響”這一課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針對當地城市化進程中所出現的問題進行探究。探究的過程就可以通過社區調查或網絡檢索的方式來進行。
綜上所述,為了實現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綜合能力的有效發展,教師就要能結合教學實際對自己的教學做出改變。在教學實際中,教師要能結合多媒體工具,提升學生的讀圖能力;借助合作學習設置,提升學生自學能力;聯系教學實際活動設計,達成對學生實踐能力的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吳小梅.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綜合思維能力培養策略探究[J].新課程研究,2019(07):108-109.
[2]褚秋存.淺談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J].學周刊,2015(23):164.